本报记者 任秉文
她的人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出生便身患残疾;她曾渴望读书上进,但却囿于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她曾艰难外出打工,却屡遭(难。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勇敢追逐梦想,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敢闯敢拼,最终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叫程德敏,是颍州区袁集镇的一名外出务工者。
外出谋生路
1974年2月,程德敏出生在颍州区袁集镇后程庄。天生残疾的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上完了小学,但因家庭贫困,最终她还是辍学了。“父母都是农民,家里还有两个弟弟,负担非常重。”程德敏说。
虽然辍学在家,但程德敏没有闲着。她看着父母每日劳累,便开始帮忙分担,每日为家人做饭,帮助洗衣、缝补。为补贴家用,她还时常到菜市场上贩卖蔬菜。
“那时候住的是泥土房子,睡的是稻草铺的床,夏天特别热、冬天特别冷。”程德敏说,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练了她的意志,她立志要自谋生路,凭自己的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1993年,程德敏19岁。有一天,她像往常一样去集市卖东西,恰巧碰到了小学同学,并听同学讲述了外面的世界。向往外面的生活、渴望自谋生路的程德敏萌生了外出闯荡的念头。当年秋季,她便踏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
梦想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当时去了浙江宁波,在三星仪表厂打工,工作很累很重,需要我不停地上螺丝、搬东西。”程德敏说,由于身体原因,她和工友们一起工作时,总是跟不上节奏。因此,那份工作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但却让她明白,“想要自谋生路,必须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要加倍地付出。”
立足大上海
离开宁波后,程德敏辗转来到上海,找到了一份书店销售员的工作。
“每个月250元工资,我不需再为温饱发愁。但想过得更好一点,这还远远不够。”程德敏回忆说,“我当时就想,虽然有了工作,但总不能一辈子给别人打工?万一老板不要我了怎么办?”
当时,上海的创业氛围很浓,经常去书店买书的大学生们谈论的多是关于创业的事情,程德敏听着听着也动起了心思。然而创业就需要资金,对于她来说,这无疑是个最大的障碍。
面对困难,程德敏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默默地奋斗。“白天在书店上班,晚上去做保姆。”就这样,程德敏坚持了两年,积攒了一些资金。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她承包物业管理公司,刚好和她创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她立刻拿出了积攒的全部资金,接手了物业公司,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公司管理之中。
物业公司并不好管理,尤其是对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人来说。但程德敏特别勤奋,也乐于助人,对每一个居住在她服务范围内的业主,她都服务周到、体贴入微,让大家感受到了温暖。渐渐地,很多人不再以业主的身份和她相处,而是和她交起了朋友,并设身处地地帮助这个外地来的“小姑娘”。当年,她承包的物业公司便盈利50万元。
有了资金后,程德敏很快走上了更高层次的创业之路。1997年7月1日,她投资的耀港建筑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她在上海市嘉定区购买了15亩地,开始建厂发展;2013年,她又成立了金隽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开始涉足酒店业……
难忘家乡情
多年在外打拼,程德敏始终不忘家乡,她曾多次回阜考察投资项目,希望有朝一日返乡创业,带动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去年7月份,程德敏再次回到阜阳,看到家乡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她更加坚定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我认为,每一个人心中最难割舍的就是乡愁,在外的游子都希望家乡越来越好。”程德敏说,虽然在外这些年,她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她始终不忘自己是个阜阳人,她时刻准备着投身家乡建设,“今年,我准备再回到家乡寻找机会,希望早日实现返乡创业的梦想,在家门口为尽可能多的乡亲们提供理想的就业岗位。”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南宁5月18日电 “我后悔,我应该相信科学”“希望大家不要学我”……近日,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张某、冼某、黄某犯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案一审进行公开宣判,判处3名被告人1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