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水”写一篇文章,这想法由来已久。
我是在皖西北沙颍河岸边长大的,自小就与水结下深厚的情缘。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县城东郊的颍河北岸曾经矗立着一座文昌阁。阁呈三层,六角宝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外建穿廊,中间供奉文昌帝君,当是希冀文风昌盛之意。据说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在当时非州、非府、非县的界首镇能建起一座文昌圣阁,确实非同凡响。其楹柱联云:“前襟沙河,画栋与碧波相映;上凌霄汉,丹楹共霞彩齐辉。”当是文人雅士欣赏颍河风光的最好去处,可惜毁于“十年浩劫”之中。记得阁旁边就是罗祖庙,附近还建有山陕会馆与一座幽深静穆的清真寺。会馆里关帝殿、议事堂、雕花戏楼一应俱全,是商贾们集会、议事、交游的绝佳场所,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商贸之盛。而在城关的河南岸还有金碧辉煌的玉帝庙、福通故里、刘家花园及对岸的皂王庙等古迹,如今都早已不复存在,实在令人引以为憾。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了界首城市建设的品味与个性。有人将它概括为“名街、秀水、文华、宜居”八个字构想,我觉得很符合小城的历史与现状。作为当年豫皖两省分界线标志、“小上海”时期最繁华的两旁商铺林立、具有民间建筑样式的“天蓬街”,已经随着城市的拆迁荡然无存了。然而原貌可以恢复、新街可以重建,在滨河规划中,新建一条仿古街道,将界首古迹尽现其中,未尝不是一步好棋!至于“秀水”,历届党委和政府已经围绕“水”做了大量文章,而新的规划也在启动。再以“文华”而论,界首的确文化璀璨。作为“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剪纸之乡”,新阳的剪纸古朴清秀,历史悠久,浑身洋溢着泥土的气息和沙颍河的韵味。一年一度的梨花诗会和樱桃花诗会,分别在沙北红石桥畔和颍南福通故里举行,吸引着远近的文人墨客泼墨挥毫、雕琼镂玉,这些翰墨丹青和诗词曲赋无不彰显出地域文化的本色。若论起文风来,界首的文风以中原文化为底蕴,却又带着淮河文化的特点,苍朴中藏有秀丽,厚重中含有激情,与沿颍河各县市多有交流。有人将其誉为“沙河流派”或“沙颍特色”,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泉河岸边的任寨乡,每到麦子上场之后,闻名遐迩的“苗湖书会”吸引着中原各地书话艺人,上演着一幕幕精彩纷呈的曲艺节目,成为全国知名的书会之一。在“颍南文化一条街”的基础上,文化的“杜鹃花工程”正在新阳的大地上灿然开放,中老年喜爱的舞蹈每天都在体育场、政府广场和街头公园演出,真是颍风沙韵、逸韵悠长,界首成了一个受人青睐的宜居城市。
颍风沙韵灵秀水,界首明天会更美!
新闻推荐
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