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蒲敏
实习生 李玉坤 何柳
魏熊,雁江区直机关工委干部。现在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临江镇临庵村的第一书记。
11月4日秋雨阵阵,魏熊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村里的泥巴路。“今天要跟村两委商量一下村里的阵地建设,还要入户走访两个贫困户。你们来了,又遇上下雨,就把任务安排得比较少。”见到记者,魏熊条理清晰地介绍工作安排,让谁也没看出,这个80后大学生已经有着8年的农村工作经历。
走马上任 把脉贫困根源
虽然驻村只有一个多月,但魏熊已对村上的情况非常熟悉。“这个村三代人都靠种红薯为生;没有像样的水泥路;因为穷,姑娘都不愿意嫁到该村。”短短三句话,魏熊却把临庵村的现状描述得清楚又形象。
“2014年因为路太烂,村民种的红薯运不出去,很多烂在地窖里,足足扔了300余万斤。”魏熊一边讲,一边痛心地看着地里即将收获的红薯。“平常的小工40元一天,但只要是说帮临庵村的抬红薯,人家就要收80元一天。”
“目前,迫在眉睫的任务就是修路。”他向记者介绍说,临庵村这条烂路,实际上是一条县道,年久失修,坑洼随处可见。由于是县道,村上没有处置权,也因此没有争取到任何维修改造资金。
“据说,去年专合社经纪人协调大货车到村里,但因为车被陷在泥里,上了车的红薯最终还是被卸了下来。”今年,红薯丰收季节到来,魏熊与驻村工作帮扶组组长寇俊杰多次和雁江区交通局对接,将从村口到村委会的这段路上的大坑洼,暂时用碎石填补起来,“坚决不能再让红薯烂在地里”。
直面问题 建强领导班子
“没有水、没有路、没有产业、没有项目。但我们有人。”魏熊告诉记者,自己驻村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贫困村摆脱旧面貌。驻村一个多月来,除了入户摸底排查,魏熊的工作重心就是凝聚班子力量,积极培养后备干部。
“现在我们的班子最大特点就是年轻、肯付出。我们平均年龄刚好41.5岁,正是干事的时候。”说话间,便来到了村委会——一处由老学校改造而来的土墙房子,唯有宽敞的水泥坝子和高高飘扬的国旗令人为之振奋。
“接下来,我们就要把摸底登记在册的致富能手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争取成为我们强大的后备干部力量。”魏熊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已经发展了三名后备干部,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8岁,都是有头脑、有想法的年轻人。只要把这些力量凝聚起来,相信他们的带头作用,迟早会让村民感受到脱贫致富的希望。”
“下一步,我们将与班子成员规划好阵地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把三会一课开起来、上起来,把支部活动搞起来,把转变村民观念的任务融入到各项活动当中。” 魏熊说。
新闻推荐
“明厨亮灶”让我们吃得更放心5月底前雁城146个餐馆和食堂实行“明厨亮灶”
本报讯(实习记者何柳)“这个整得好,看得到后厨工作状况!这样我们吃起来就放心多咯!”“就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纠纷,就可以通过视频取证,并提供给有关部门,这个监控保证了我们消费者利益!”近日,正在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