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三峡的风物与残阳
每年,当油菜花开到最盛的时候,淮河两岸的春季,就算正式开始了。沉寂一冬的淮王鱼,也开始游出黑洞洞的岩穴,它们加快进食,让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为一年一次的繁衍作最后的准备。
淮王鱼长着鲇鱼的身子,却长着鲨鱼一样的脑袋,它的嘴巴长在正下方,嘴的位置特别适合捕食水底的螺蛳和水苔。
淮南硖山口一带水中岩缝纵横,河道弯曲,水流湍急,河底为岩石底质,为淮王鱼繁衍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硖山口,也是捕获淮王鱼的天然渔场。
每当淮河汛期来临,沉默在水底的淮王鱼或逆水而上,或顺流而下,寻找水草茂盛的地方,让幼鱼安家。而当幼鱼成年后,它们开始返回到硖山口繁殖。
淮王鱼又名洄王鱼,由于当地人“洄”与“肥”不分,所以,又名肥王鱼。名称里带一个“王”字,除了说明这种鱼确实味道鲜美,借帝王传说扬名,也说明这种鱼已经快要绝迹了。
一
淮王鱼的祖居地硖山口,是淮河三峡中的第一峡,古称硖石口,它的左岸是被淮河环抱的凤台,右岸是煤田之城淮南。左岸是千里沃野的平原,右岸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八公山。由八公山向南,进入延绵的丘陵地貌。
硖山口是淮河三峡里最凶险的峡口,因为水流湍急,翻船死人的事故经常发生,硖山口是令船夫们胆寒的鬼门关。1958年,为了清理航道,用炸药爆破了河道中间的巨石,河面变宽,水流变缓。
茅仙洞坐落在距离硖山口约一公里的地方山崖边,站在洞口,以俯视的姿态,目光所极,淮河上的船舶与风光尽收眼底。若是严冬之际,白雪覆盖大地,河是一道墨写的线,在天地之间,勾勒出一幅天然美景。
西汉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来此采药炼丹,创立茅仙洞教派。传说,茅氏三兄弟后来得道成仙,附近居民便将三茅居住的地方,称作茅仙洞。
茅仙洞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淮河硖山口一景。
二
淮河继续前行约五十多公里,便到了怀远。在怀远,淮河又接纳了北来的涡河。这个众水环围的县城,也是大禹治水传说和故事流传最多的地方。
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就是荆山和涂山。淮河水劈开荆山和涂山之间的巨石,冲刷出一道峡谷,便成了淮河第二峡。
荆山在淮河左岸,右岸是涂山。此处峡内水面宽约550米,但是汛期来临,宽约1500多米水流被约束到峡谷内,像城市内的三股车流汇成一条,窄岸狭河,水流迅急,近山体处,水鸣如雷。宋代梅尧臣,记录了汛期荆山峡的水势:淮流两山间,势束秋涨急。聚石如伏兵,嶙嶙波下立。也是为了加强通航能力,1972年和1978年,曾两次削涂山石岸,减缓水势。但与凶险的硖山口相比,荆山峡已平缓不少。
涂山之巅的禹王宫,相传是汉高祖刘邦为缅怀大禹治水的功劳,而下旨兴建。皇帝初登王位,或封禅祭山,或论功行赏,昭示自己的恩威达四海。历经岁月和战火,禹王宫虽数次重建,但仍然屹立涂山之巅,从没有改变过。历史记载,涂山上除了禹王宫,还有启王庙和鲧王庙。
涂山南坡有一人形巨石,称启母石,启母,是中国第一个氏族王朝启的母亲,也是大禹的夫人。历史上的大禹娶了涂山氏国的涂山氏女,而传说,涂山氏女有九条白色的狐尾。不知这白色的狐尾是套在脖子上的围脖,还是长在屁股上的尾巴。传说,是附加于不可解释的神鬼现象。中国的文化向来是一半神仙一半人的。所以,当传说二字出现的时候,就当故事听听吧。
漂亮的涂山氏女,并没有拴住大禹胸中澎湃的事业心。典型的工作狂,为了兴修水利,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长时间泡在水里,小腿的胫骨都腐烂生疮了。
涂山民间流传比较多的传说是大禹杀防风氏,传说(嗯,再传个说),传说被大禹斩杀后的防风氏,血流于淮水,染红的荆山峡,今天荆山峡仍然有上洪村和下洪村。
三
荆山上的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和氏璧的,楚国卞和所献之玉,就采于荆山。至今,荆山还有传说中的采玉洞。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偶然的机会他在荆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他决定把这块玉璞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找来专家进行鉴定,专家认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块,没有什么价值。厉王非常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卞和驱逐出楚国。
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抱着这块玉璞去找楚武王,相关专家仍然认为这就是块石头,武王又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被砍掉双脚行动不便的卞和怀抱玉璞,到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流尽,眼睛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哭,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啊!”
文王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使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瑕的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为 “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而珍藏起来。
后来,和氏璧成为几个王朝的镇国玉玺,夺皇权者首夺此玉。抢来抢去,终至下落不明。卞和,冒死献玉,后被世人称颂为忠贞之民,也被引申为怀才不遇的典型。
四
相较于硖山口和荆山峡,位于安徽省五河、明光及江苏省泗洪三县交界的浮山峡,接近于淮河入洪泽湖湖口,水面变宽,水势趋缓。
如果硖山口和荆山峡两边的山算是小山的话,浮山峡两岸的高地,基本只能算是土丘了。但在诗人们的眼里,这里也是风景名胜了,所以历代文人也留下不少绝句与诗歌。
所有的诗篇,都没有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增加了浮山峡载于史册的份量。
公元514年,南北朝时期,来自北方的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据寿阳(今寿县)和淮南一带,南朝南梁欲进军淮南,夺回寿阳。争战频繁,多次失利后,梁武帝萧衍决定采用魏国降将王足的计课,以水代兵。梁武帝先派水工陈承伯、材官将军祖恒实地勘察,筑坝堰水。
首先选定的是荆山峡,但此地处在两军最前沿,而且淮北地势较低,水位壅不高,而且处在两军阵前,被骚扰的次数多,不便筑堰。
退而求其次,只好在浮山筑堰。但祖恒认为:“淮内沙土漂轻,不坚实,其功不可就。”然而萧衍一意孤行,强令开工。从民间征集来二十多万众,与兵士一起,日夜运土筑坝。
自天监十三年(514年)仲冬开工,至天监十四年(515年)孟夏,土坝草草告成,不料一宵风雨,水势猛涨,澎湃奔腾,竟将辛苦筑成的堤堰,冲散几尽。梁武帝萧衍不顾大臣反对,仍然继续筑坝,搜集民间铁器数千万斤沉入水中,再遍伐树木制木柜,中填巨石泥土,下沉固坝。当时缘淮百里内,木石无巨细皆尽。军民日夜肩挑背负,皮肉溃烂。夏日瘟疫流行,死者相枕,冬季严寒,士卒死者十七八。
公元516年夏天,历时三载,筑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的浮山堰,终于完工。巨坝筑就,河水不能下泄,壅水成湖,河水倒流,开始淹没上游百姓田园庄稼,难民哭声震天,尸骨遍野。被迫抛弃家园的寿阳百姓,只好躲到八公山上,以避大水。
由于淮水暴涨,再加上防护不力,浮山堰于梁天监十五年(516年)九月被冲垮,酿成巨祸。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的情景是:“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万余口,皆漂入海。”灾害由浮山堰上游波及到浮山堰下游。
筑堰对梁来说,没有夺回寿阳,而且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堰之筑,死了十余万军民。
浮山堰是淮河历史上第一座用于军事水攻的大型拦河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工程。据《淮河水利简史》记载,浮山堰主坝高30-40米,形成的水域面积估计约有6700多平方公里,总蓄水量在100亿立方米。浮山堰的数项指标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位,工程技术水平最直接的表现。国外的土石坝至12世纪才突破30米高度,比浮山堰晚了600多年。
命令堰水代兵的梁武帝萧衍,晚年因为侯景之乱,被囚于台城,并被饿死于此。他有没有想过,那些因他的一纸命令,而魂丧大水的十万的百姓。
另外,负责勘测筑堰的祖恒,是大数学家祖冲之的孙子。
新闻推荐
新闻:因镇上修路,房屋被纳入拆迁范围,在没有和村民谈妥的情况下,施工方将2户村民的房屋、树木推倒,当时两户村民均不在家中。对于村民房子被拆,商南县富水镇政府发文回应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