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高考志愿填报,对于很多高考家庭而言,这是足以令全家重视的大事,有一种说法是“高考靠学生,志愿靠家长”,高考志愿填报无疑是对家长的一次“大考”。从去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
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开始打出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填报高考志愿的旗号,其中有机构甚至喊出“分数只是入场券,填报志愿才是总决赛”、“志愿填得好,等于高考多考20分”的口号。高考志愿填报催生出“天价”咨询费,一份方案动辄万元,越是高价位服务还越抢手,有些“资深专家”的服务已经满额。咨询机构号称“利用大数据填报”保证录取,这些直接击中不少高考家庭的“痛点”——志愿填报关乎考生前途,不少家长的想法是:“相信科学,再贵也得买!”(详见本报6月13日2版)
这些大数据真靠谱吗?你会采纳数据分析结果来指导高考志愿填报吗?读者朋友们,请谈谈。
应重点征求老师宝贵的意见 □陈学文(右江区)
高考志愿填报,最关键最重要的是,志愿应与实际考取分数相结合。但对大多数考生来说,确实存在填报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拿不准的顾虑。笔者认为首先应征求学校老师的意见。老师对高考填报志愿有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宽广的视野;对自己学生的智商、学情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只要学生虚心诚恳地求教,老师会毫无保留地提供中肯的参考意见。其次应与父母、亲朋好友等多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经过广泛的征求意见和自己反复的深思熟虑后,即可填报志愿。无须花一笔冤枉钱请那些商业机构咨询。此外,考生填报志愿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特别是那些成绩平平或稍为低下的考生,应有“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可降低一个层次(从重点校到非重点校)填报。为了基本保准上大学,最好在填报志愿时填上“服从分配”。招生办会帮你选择一个专业。你就可以先入大学门,再作下一步打算。纵观社会上的需求,有多少大学生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专业工作?只要你学有本领专长,有文凭学历,就能立足于社会。
“大数据报志愿”不靠谱 □何 凡(靖西)
自从高考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志愿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化的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客观而言,“大数据”虽然可以预测某些专业的招录情况、专业走势等,但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只是建立在过往的“经验”之上,预测未必准确。因为每年填报志愿时,有关各院校专业的数据是动态变化的,而网络上的大数据都是整合往年的数据。反观咨询机构,总喜欢炫耀自己拥有多少“资深”专家,强调专家“人脉资源”有多丰富。其实,真正让咨询机构敢于拍胸脯承诺的“百分之百录取”,是在明面规则之外的“人脉”和“潜规则”,搞不好后患无穷。 “天价”的大数据志愿填报,折射了家长的焦虑心态与“人脉文化”的根深蒂固,即便在素以公正、客观为首要标准的高考流程里,依然对各种规则、制度信任不足,却相信人脉的“管用”,回到了“找人办事”的老路。不少咨询机构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或明或暗传递出“人脉”和“关系”的信号;一些人则专门钻这个空子,充当各种掮客,招摇过市,甚至还出现内外勾结、合伙诈骗的恶劣情形。所以说,看似“高大上”的咨询机构,其葫芦里是老套的“内幕消息”与“暗箱操作”。归根结底,所谓大数据报志愿,不过是咨询服务机构的一种市场化炒作而已,是完全不靠谱的东西!
用大数据填志愿不妥当 □岑笃良(右江区)
用商家的所谓“大数据”来填高考或中考志愿是不实际,是不可靠的。本人成功指导过女儿填高考志愿,觉得填好志愿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唯一,主要的还是靠自己。要填好高考或中考志愿表,遵循好两个原则就可以了:小孩情愿原则;确保能录取原则。如果小孩对所填的专业和学校不情愿,即使来了录取通知书,他也不愿意去读。过去就经常出现父母或别人代帮填志愿但小孩不情愿而拒读的现象。所以填志愿时父母要和孩子一同研究商量确定。为了确保能录取,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分数情况和该校的录取分数情况来确定,估计自己的分数在该校有竞争力,即分数大大超过该校的录取分数线。而以上填报的两个原则,那些所谓的“大数据填报志愿”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它脱离了你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此,不要花冤枉钱去买不靠谱的“大数据”,最可靠的还是自己。
高考志愿填报需要科学而权威的指导 □戴天敏(田林)
“相信科学,再贵也得买”、“利用大数据填报”保证录取,这些不科学的观点可以说直接击中不少高考家庭的“痛点”。病急也不能乱投医。迷信“大数据”填报高考志愿,是会带来新的风险的。但是也应看到,广大考生的确需要科学而权威的指导,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持。如何才能缓解考生们的集体焦虑?考生的任教老师应伸出援手,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组织社会力量帮助他们。面对咨询市场的乱象,应明确其从业资质,对鱼龙混杂的咨询机构加强监管,把那些忽悠敛财的“骗子机构”清出市场,引导有资质又有诚信的咨询机构健康发展,保证考生选择到切合实际的专业才是万全之策。
大数据不能预测未来 □凌其友(平果)
志愿填报应当重视,家长也应替孩子把关,可以参考大数据分析,但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大数据能算出一定填报规律,但无法算出考生的喜好,这些大数据产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赖。家长和考生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更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而不是排名更好的学校和专业。这个数据它只能是过去的,不可能预测到未来。当考生仅仅是依据这个数据来做出选择时,它就会改变这个数据未来的状况,所以建议家长一定要留心。当下高考填报志愿的数据层面(录取分数线、就业情况、专业介绍)可以通过上网搜集相关资讯,这种单向的信息传播也确实能让考生了解更多,但也存在着弊端,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容易造成考生填报志愿扎堆的现象,如果去年某专业录取分数很低,不排除今年有很多考生报考,反而会把分数抬高。大数据只能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个人的思考,考生还是需要进一步了解自身兴趣爱好,依据教育部门、大学、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综合职业发展方向,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大数据仅供参考 □冯学望(靖西)
如今,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高考志愿填报软件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然而,任何软件都不可能照顾到个体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及就业规划等复杂因素。因此,大数据只能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并不能完全替代个人的思考。考生填报志愿时,有几个方面还是要掂量再三的。一是认清高校招生政策。有些批次和学校对考生的条件有限制。如军事院校、国防生等对身体条件有要求;贫困专项、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都只招收通过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考生;有些民族院校对考生的民族身份有一定限制,如果填报了不符合相关条件的院校或专业,则不可能被录取。二是注意参考平均分、位次等。我区去年起二本三本批次合并录取。但考生不能盲目根据超出二本线多少分,选择好学校、好专业,而要根据自己的成绩所处的位次,结合往年该校录取的平均分、最低分的大致位次来选择。三是不要轻易放弃填报后续批次的志愿,考生填报志愿后,还应注意不要轻易放弃填报后续批次的志愿,因为招生录取是按照志愿进行的,不填报志愿就不能参加录取,等于放弃了录取的机会。
大数据确实能给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这些数据都是以往的数据,考生在参考时也得谨慎小心。
新闻推荐
吴世钟(前一) 据路透社6月28日消息,短道速滑冬奥会冠军、前韩国名将吴世钟在首尔6月27日遭遇摩托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