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底辣妹》里工藤沙耶加的“学渣”装扮。
《青春派》剧照。
《壁花少年》剧照。
“高考”不仅仅是中国的高考,凡是有选拔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制度的国家,各式选拔标准皆为“高考”。2016年高考刚刚结束,你还记得自己当年为了高考而奋斗的时光、在高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心情吗?小编盘点了三个国家的“高考电影”,唤醒你的高考记忆!
国内篇
《青春派》
国内反映高考题材的电影不少,从《高考1977》这样力求从小人物经历反映历史转折点的电影,到剧情牵强、口碑扑街的《全城高考》,可以说“高考”一直算是比较讨巧的电影题材,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而言,高考,并不是一场当事者的独角戏,上演或悲情或励志的戏码,它是卷入了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的群像剧,无论结果如何,都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细微的神经。
2013年的电影《青春派》,可以算是国产“高考电影”的翘楚了。主人公居然家世普通、成绩平平、暗恋班上女同学,又有一个对自己的学习重视到颇为神经质的妈,再加上城市重点高中的氛围和严厉的班主任。即便没有“高考”的基调,真诚、贴合真实世界的人物和情节设定也能甩大多数充斥的狗血青春片套路无数条街。
《青春派》告诉你,一场天下第一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最后那一个干巴巴的结果,而是在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看到人可以突破自己的极限到何种程度,为自己的未来打开无限可能的窗子。它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孤独的苦战,它冷酷而铁面无私,无条件地给予每一个人机会,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高考是一个节点,但无论节点过后故事的情节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的生活都不再如同从前了。
日本篇
《垫底辣妹》
相比之下,素以高考残酷著称的东亚国家所拍摄的高考题材的电影,就格外能唤起我们的共鸣。日本也是名声在外的高考大国,甚至有一个“四当五落”的夸张说法,就是说一天睡四小时的话就能考上名门大学,可是睡五个小时的话就该落榜了。
在这样一个素有“考试地狱”之称的地方,一个知识水平只有小学四年级程度的学渣不良少女,却想要考私立第一学府庆应大学,简直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垫底辣妹》的主人公工藤沙耶加做到了。当沙耶加因违纪被学校处以休学时,她表现得满不在乎,其实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绝望:“我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我的人生也就这样了。”而当补习班的坪田老师劝她考庆应的时候说:“进了庆应,你的眼界就会一下子打开了。”沙耶加一下子就答应了。
沙耶加以万死不悔的架势一往无前了,她剪掉长发,卸掉浓妆,换上旧运动服,从辣妹变成书呆子。而最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点是,这个看起来像是一碗励志鸡汤的故事竟然是真人真事,《垫底辣妹》的原著就是沙耶加的补习班老师写的自传故事。
高考是一个彻底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和环境的机会,但是真的可以一考定终身吗?未必。人生长路漫漫,沙耶加如愿考进了庆应,但是谁也不能说她的未来就一帆风顺。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框定一个人的未来方向,就像那些轻易就断定沙耶加“这孩子不行”的人,最后也纷纷被证明是看走眼一样。
美国篇
《壁花少年》
说到欧美国家的高中校园生活和升学考试,也许很容易想到《绯闻女孩》、《歌舞青春》等大热影视剧,篮球、啦啦队、派对、帅哥美女,以及仿佛轻轻松松就到手的大学入学通知书。但是,这些光鲜的表面并不是全部。
美国的高中生同样面临着大学入学这一道坎儿,而如果你想看一看他们的校园青春的正确打开方式,不妨看一下《壁花少年》。所谓壁花少年,指的是舞会或者聚会中,孤单坐在角落里被忽略的小角色——查理就是一个这样的少年。还好他还有两个知心好友,帅气温柔的帕特里克和聪慧美丽的珊。
查理有着童年遭受猥亵、好友自杀的心理阴影,帕特里克因自己的性取向而不得不戴着面具假装快乐地生活,而珊被同学孤立,总是被指指点点。通过大学入学考试,进入理想的学校,是自我疗愈的捷径,诚然考进一所好的大学不能直接治愈内心的伤痕,但是他们需要一个契机抛掉沉重的回忆,需要摆脱曾经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进入一段新的生活。
影片结尾,查理、帕特里克和珊都拿到了满意的SAT分数,被知名大学录取,他们再一次开着车大声播放着音乐穿过夜晚的隧道,和曾经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告别。那是全片最让人潸然泪下的段落,与好友离别各赴前程,但是却并不感伤,因为曾经那个背负着负罪感的脆弱的自我已经得到救赎,过去的伤害和负担都可以被放下,没有人欣赏的壁花少年,可以肆意地在阳光下绽放。(新京报)
新闻推荐
昨日,随着高考分数线公布,如何填报志愿成了很多家长和考生的一个头疼的问题。有的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父母说填报什么志愿,孩子就填报什么;有的父母喜欢盲目跟风,见人家孩子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