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岁的刘月兰老人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决定寿命长短最重要的因素无关烟酒、运动,而是人际关系。
是这样吗?
中老年朋友们不妨跟随本报记者,通过对百岁老人的现场采访,来看看这一结论是否“靠谱”——
长寿要素有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从研究对象多如牛毛的生活习惯中总结出一些影响寿命的决定性因素,并于2011年5月2日出版了图书《长寿工程》。
该书列出了“长寿关键要素排行榜”,让人们吃惊的是,书中列出的决定人类寿命6大因素中,“人际关系”竟然排在第一名!其次是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生活细节、戒除不良习惯、与健康者为伍。
书中还指出:百岁老人至少有三大共同点:其一,生活态度积极。其二,责任心强。其三,积极看待衰老。
性格宽厚占首位
在本报连续报道的近50位合肥地区的百岁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有以下性格:宽厚,善良,不与人相争。
比如,本报2014年7月26日“阳光老人周刊”创刊号首例报道的103岁老人高彩侠,今年已经是105岁高龄,如今居住在包河苑振亚晚霞情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负责人孙秀红当年这样介绍高彩侠:高奶奶性格很好从不发火,人也勤劳,思维还敏捷。如果其他的老人有了纠纷,高奶奶还会出面调解,高奶奶还乐于助人,有好东西会和大家分享。
家住庐阳区湖畔家园小区的张玉珍老人今年102岁,不久前刚好做完面部血管瘤切除术,据张玉珍的女儿介绍,母亲什么事都看得开,无忧无愁的,随遇而安:乔迁新居,老人小脚不方便上下楼,就在几个房间里来回走动,权当锻炼身体;突然想打麻将找不到“牌搭子”,老人也有办法,麻将码好,自己一个人转着圈打……
包河区望湖街道周谷堆社区的刘月兰上过私塾,有文化,心态好,有涵养,从不与人争,她老人家六个子女,姓胡,都是昌字辈,名字最后用的是文、武、贵、仕、义、荣,都是她给起的。
饮食并无定规
在被采访的百岁老人中,有很多都喜欢喝些小酒,咸鸭子更是成为很多合肥地区百岁老人的最爱。
家住包河区望湖街道望湖社区106岁老人窦家连喜欢吃甜食,吃粘的食物,一顿能吃十多个元宵;也爱吃咸货、肥肉、米粉肉。
肥东八斗镇万宋村小张组105岁的王东英,每天中午都要喝七八钱白酒;肥东长临河镇洪葛村范北组王德珍午餐和晚饭都要小酌一二两酒;家住纺织二村、今年103岁的许传圣,要不是儿子限制,每天中午可能还要倒个一二两酒,现在仅允许她每晚喝酒一两左右……
而蜀山区琥珀街道、今年102岁的夏永仓至今仍保持着“随心所欲而不越矩”:喝老鸡汤,吃蹄髈肉,咸肉、咸鸭每餐必备。有客人来,他还会递上香烟,陪着客人一同叙谈。
生活乐观有目标
“我之所以能身体健康,就是找事情做,动脑筋。”家住邮电东村的92岁的朱中希这样总结自己目前的状况。他80岁开始练硬笔书法,临帖毛笔书法碑帖,赵孟頫、虞世南……我都练,而且只练楷书。他认为,楷书中规中矩,很适合我:认认真真做事,规规矩矩做人。
在本刊采访的“抗癌明星”已有近40人,他们经历与病魔的抗争,一路走来,5年、10年、20年、30年……他们病后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心每一天——乐活。
67岁的方瑜是一名与癌症抗争了14年的“勇士”:声音清脆、笑声爽朗;术后,她参加了三四个抗癌俱乐部,哪里有活动都去凑个热闹;形体、黄梅戏、唱歌……觉得什么好玩就开开心心地玩。
已和癌症对抗10年的高家根对乐观有自己的理解:“我发现,人生了病,特别是患了绝症,才会去思考死亡、人生的意义等一些平时从来不会思考的问题。思考过以后,调整好心态,心就坦然了,一切就都放下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病是福,快乐是根。”
链接
延缓人类衰老的“金钥匙”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卡萝尔·格雷德和杰克·绍斯塔克总结出几把延缓人类衰老的“钥匙”,帮你开启长寿大门。
长寿的金钥匙:乐观
“人要想健康活到100岁,心理平衡的作用占50%以上,合理膳食占25%,其他占25%。”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认为,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保健品的总和,谁能保持心态平衡,就等于掌握了身体健康的金钥匙。
几位诺贝尔奖得主也强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一是要乐观。研究者希拉里·廷德尔博士指出:“乐观是重要的保护伞,这种人有强大的社会网络并能很好地处理压力。”
“压力激素”会伤身体
现代医学发现:癌症、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等,人类65%至90%的疾病与心理的压抑感有关,因此,这类病被称为心身性疾病。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令压力激素水平长时间居高不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受到抑制和摧毁。
如果人是快乐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让人心绪放松,使人体各机能互相协调、平衡,促进健康。
长寿的第二把钥匙:生活有目标
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二是要生活有目标。美国拉什大学医学中心一项研究发现,生活有明确目标及计划的老人,死亡率比其他老人降低一半。
无论是远大目标,还是旅游或读书等近期目标,只要生活拥有目标,生存优势就更大。
“目标”能激发活力
英国科学家在40至90岁的人群里做了一个7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没有明确生活目标的,比有明确生活目标的,病死或自杀的人数,足足高了1倍;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也多了一倍。
医学上也早有发现,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标突然消失,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状况均会急剧下降。
如果有目标,就会有积极的心态,努力去寻找实现目标的途径,就会勤于用脑。
科学家发现,勤于思考的人的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状态,从而保养了脑细胞,使大脑不过早衰老。要注意的是:“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否则会起副作用。目标不一定要大,学习唱歌、组织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标。
新闻推荐
美国调查人员7月31日证实,在得克萨斯州中部城市洛克哈特坠毁的热气球曾撞到过高压电线,事故的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参与调查这起热气球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