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图
本报记者 沙莎 见习记者 李羽佳
曾几何时,药品不仅救了患者的命,在主要支撑医院、医生收入的同时,更养肥了难以计数的医药代表。这群曾经为了开拓市场方便,身背双肩包,内配药物和产品资料的“双肩包人士”在媒体曝光和国家整改之后,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继续背双肩包进医院了,但这三方的关系似乎依然微妙。
1 医药代表每天忙些啥?
“中专学历,两年工作经验,月收入6000元起”,这则招聘启事的招聘岗位就是医药代表。在赶集网招聘频道记者看到,2016年西安共有1171个医药代表职位招聘,平均工资在5400元/每月。
医药代表一般隶属于药厂,是药厂负责推销药品的推广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这样规定医药代表的任务:制定医药产品推广计划和方案;向医务人员传递医药产品相关信息;协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收集、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而现实是,提起“医药代表”,医院态度严肃地否认他们在医院里的存在,药企也更愿意称他们为“业务员”。
记者在几个大型招聘网站的招聘启事上看到,医药代表的岗位要求大致包括完成既定销售指标,配合市场部进行区域学术活动,维护公司形象,保持与客户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而这与其他产品销售人员的工作职能并无二异。缘何这些药品的销售人员不能像其他产品的销售人员一样大大方方的存在?他们的工作与普通的销售工作又有何不同?已经离职的医药代表小曹这样说:“医院、医生对药品的使用有绝对的话语权,医生的建议你不听,一句‘后果自负\’是没有几个患者担当得起的。”
在医院、药店这样不打折、不讲价的地方,患者自己也不能决定用什么药,能做的就是掏钱,药品这种商品的特殊性也让医药代表成为一种特殊的销售人员。
调查中发现医药代表的日常作息是这样的:早上10时起床,一番梳洗打扮奔向目标医院和目标医生,赶在医生中午休息前进入医生办公室统方,并将回扣送给医生,再在下午临下班前奔赴下一个目标医院,依然是统方,送回扣,有时还会在下午约不坐诊的大夫聊天喝茶。晚饭开始就是一天最忙碌的时间,邀约医院领导吃饭,陪各环节上的负责人按摩、唱歌,忙碌到夜里12时后进家休息。由于每个医药代表联系的医院不止一家,也要根据大夫不同的坐诊时间安排好各家医院。
2014年夏天,小曹从一所理工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应聘到老家的一家药企做学术推广,主要工作就是培训医药代表。跑医院成为小曹每天的“必修课”,从主管药品的副院长、药剂科主任,到临床医生、药房保管。药品中标进入医院只是第一步,只是搭建好了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和维护与医生的私人联系,发掘能够帮助他打开市场的“重要人物”,“只要学着懂事儿点,多办事少说话,舍得花功夫下血本,就没有打不开的销路。”而记者追问什么叫懂事儿点,怎么做才算是舍得花功夫,小曹就沉默不再说话了。
“应酬太多了,还都要喝酒,身体实在受不了。”入职六个月后,小曹最终因为喝酒喝坏了胃而离开医药行业。
2 医药代表真的消失了?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是若干意见》(业内称医药国17条),明确提出医药代表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不得承担药品的销售任务,失信的记入个人信用记录。有业内认为此举将意味着300万“医药代表”就此消失。
真的是这样吗?
对此,记者走访了西安的几家医院,得到的回答均是“我们医院进药都是通过政府的集中招标采购平台,不能私自进其他药品的,不可能存在有人推销和拿回扣的事情”。
据了解,现在医药代表们也没有收到公司方面的调整通知,但工作越来越难进行却是真的。曾有医药代表自嘲,“现在连跟医生打招呼的机会都没有,去医院好几天都没敢背双肩包了”。这确不是夸张,有的医院专门组建纠察队在门诊和病房进行巡查,保安抓到医药代表与医生有有效接触就能得到1000元的奖励。
而采访中,小曹给记者的答复是:“现在很少能见到背个大包直接拿药给医院推销的了,都是利用早年联络好的关系,无论哪个药厂的哪种药,想进这家医院必须联系专人,由专人引荐给医院,药厂单独很难联系到医院。”“而且进不进医院都没关系,用电话什么都解决了。”
看来,背包的医药代表没了,但其中的利益链条恐怕并没有消失。
而在街边普通的药店,卖高回扣药品现象依然普遍。西安某制药厂的销售经理就给假扮开药店的记者传授“生财之道”。“大药厂的药质量好,但是利润薄,医院又以量换价,药店根本不是对手。但是这种药你得进,得靠这些药来吸引顾客聚人气,等有了固定顾客群,再进高毛利的药,有选择地多卖利润高的药。”所谓高毛利药就是我们常见的药厂小,但是药价高的药品,而利润高,指的也就是药品售出后药企给药店、销售人员的回扣。一般药品的销售,个体药店的正常利润空间是药价的35%,而对于高毛利药,利润最高达药价的50%以上,由医药代表来统计具体每个销售人员卖出了多少,将回扣直接返给个人,以促进药店销售人员多推荐自家药品。“这些利润高的药从哪儿来你都不用愁,等你药铺子开得好了自然有人来找你。”
药品的品牌越来越多,剂型也越来越花哨,大医院开的大药厂生产的药多,可是要排队要挂号,耽误时间和精力,街边的药店买药方便,但常用药吃着吃着就被新包装、新名字的药品替代,价格也随之高了一截。记者在东关南街附近的药店碰上前来给老伴买药的赵大爷,赵大爷的老伴患上了病毒性感冒,原本只是想买点几块钱的盐酸吗啉胍片,却在药店销售人员的推荐下买了抗病毒类的冲剂、用于消炎的胶囊和清热解毒的药片,三盒药共计46元。“以前常吃的那个北京生产的说是没货,给推荐的都是没听说的,卖药的说效果更好,拿回去看吧,反正是贵了不少。”
采访中在一家医院门口,记者还碰到了在皮肤科的处方上开到药妆的女大学生。22岁的于露饱受脸部过敏之痛,在学校附近的小诊所诊断用药后见效慢,决心到大医院来进行彻底治疗,而让她吃惊的是,处方上除了有医院配的药膏,居然还有宿舍同学当化妆品用的某品牌舒敏保湿特护霜。记者跟随于露到医生指定药店询问,医生给开的的确是药妆,净含量50克的面霜售价268元。采访正值周日,专门负责销售药妆的销售人员休息,药店销售人员就又拿出了其他治疗皮肤过敏的软膏,“这个也是旁边医院大夫常开的药,拿这个的人也挺多的,效果也好,还不含激素,才36块多。”而对于医生开出的舒敏保湿特护霜,药店销售人员解释说那个是一款药妆产品,并不是普通的护肤品。事实上根据国家对处方药的规定,药妆持有的是“卫妆字”批号,而医院药房正常销售的都必须是“国药准字”批号的药品,而且也并无“药妆品”批准文号,这说明所谓的药妆还是化妆品,并不是药品。
3 药价虚高的根源在哪?
药品实际价格的高低与研发成本、原材料以及运输成本相关,特别是在2015年6月1日取消绝大多数药品的政府定价后,药品的价格在市场的作用下有升有降,但是市民感觉并不明显,药价高仍是百姓的普遍观点。物价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药价高主要体现在肿瘤药和血液药品方面,这两种药品技术含量高,成本高,而‘虚高\’一词,也是前些年的提法。”
有患者家属为记者展示了患者入院以来的每日药品清单,胃穿孔术后治疗期间,患者必须靠营养滋补药品和蛋白类制品维持正常的身体机能运转,每瓶414元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每天要注射两瓶,而这两类药品并不能通过医保报销。对此,陕西省社科院马建飞教授认为,百姓觉得看病贵,除了药品成本高外,更大原因是个人支付的比例高。“医疗费用的承担主体应该包括社会保险、慈善机构、政府和个人四个方面,在发达国家,除个人外的其他三个主体承担了90%以上的医疗费用,个人承担比例极小。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个人承担70%,老百姓分担的比例高,也就感觉看病的价格是个很重的负担。”加之近年来药品降价降的都是治疗多发病、常见病的药,本就不属于高价药,通过集中招标采购进入医院的药品在价格上已经低于零售价,即使降价,幅度和比例也不高,普通市民的感觉也不明显。
而就市场来看,依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方面,由于各医院给药企的回款时间不一致,导致药企现金流紧张不得不贷款生产,贷款的利息就被分摊到药品以及各医院上;另一方面,“看病的不如算命的”、“挂号费不如停车费”等打油诗句让医生感到心里不平衡,把回扣作为付出的“合理补偿”,高回扣的药品自然也就被理所当然卖给患者。
“以药养医”从历史角度看是为了弥补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足,而当药品真的成为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时,药品的销售也就成为牵连医院、药企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利益链条。对此,陕西省从今年4月1日将开始实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明确规定取消药品加成,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陕西省作为“两票制”的试点省份,也在减少着药品流通环节,使中间加价透明化,进一步推动降低药品虚高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新闻推荐
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重庆警方破获涉及27省市“连环套”电信诈骗案
新华社重庆2月26日电(记者陈国洲)重庆市万州区公安局近日成功破获涉及重庆、云南、江西、河南等全国27个省市的“连环套”电信诈骗案,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目前,万州警方已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正对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