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投资者热衷的理财方式之一,“稳健”一直是银行理财的重要标签。然而,这种隐藏于“刚性兑付”潜规则下极高的安全性,或即将被打破。
近日,一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内审稿)的曝出,引发业内的广泛关注。其中明确指出,“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这是否意味着保本理财即将从市场永久“退役”?银行理财产品又将受到怎样的影响?《金融投资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本报记者 吉雪娇
刚性兑付难以为继
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指出,此次内审稿明确提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本质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收益和风险均由投资者享有和承担,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目前表内资管主要是银行的保本理财,所以该项规定对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冲击颇大。”在魏骥遥看来,如表内保本理财产品被禁止,则银行无法在表外理财收益不达标时再将其转为保本理财产品兜底,因此“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对于银行的风控能力以及未来投资者是否仍将银行理财作为对冲风险的首选投资项都有极大的影响。
而基于此,魏骥遥认为,一旦新规落地,银行理财的发展方向或继续向“调结构、稳风控”方向转变,规模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从数据来看,2016年4季度,部分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占比超过了20%,整体调整难度不小。“不过,监管思路提前透出后,各银行有充分的时间做出应对,减少新规落地后对银行理财发展的影响。”
银行理财或亏本补收益
另一方面,保本理财的退出被认为也会对银行理财的收益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其他低风险的投资方式来替代保本理财,比如大额存单、银行存款、货币基金等投资方式,因此银行理财或需要提升收益以增强客户粘性。“收益的提升或强化大型银行主动管理能力的价值,而中小银行则在逐步提升自身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更多的依靠与外部机构合作寻求机遇。”魏骥遥指出。
不过,亦有市场人士持有不同意见。“目前表内资管主要是银行的保本理财,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对保本理财压力较大。”兴业证券分析师指出,去年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在提倡打破刚兑,本次内审稿对于打破刚兑的升级在于对银行理财监管的升级。尽管政策的目的是打破刚兑,回归资产管理本质,但在实际落地难度可能比较大,银行理财为了维持自身声誉和客户,即使面临亏损也可能借用其他资金弥补亏损缺口。
投资非标限制不利非保本理财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内审稿对于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范围亦有所调整,其中,增加了权益类资产的投资种类,如以非嵌套模式直投股票等,但魏骥遥分析指出,中小行在投研这一块严重依赖外部机构,限制资管产品投资管后,该松绑对中小银行总体而言意义不大,需要银行主动投资管理能力的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如资管投向要求统一,或造成部分主动投资管理能力不够的银行较为激进的进军权益类市场,造成银行理财风险大幅上升。
总体而言,魏骥遥认为,投资非标限制对于银行理财来说有较大影响。除投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及其收益权外,监管部门原先8号文中早有定义,投资非标债权余额以理财总余额35%或总资产4%中低者为上限,并未超出预期。
不过,在普益标准研发的资金倒推资产配置模型中,预估2016年末银行理财资金投向非标资产的比例大致为19.06%,且大多数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而银行信贷资产又是非标业务的重要底层资产。“因此若该项限制落地将导致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数量和预期收益率的下降。”魏骥遥指出。
事实上,尽管内审稿对资管行业进行了幅度较大的调整,但市场人士认为,考虑到过去较多条款在“三会”层面已有所要求,因此并非对所有资管产品都有影响。再加之内审稿的提前曝光,使得各类金融机构有较长的缓冲时间,当相关规定正式落地之际,新规带来的冲击或没有想象中大。但需要注意的是,魏骥遥指出,由于“新老划断”,即“对于不符合规定的产品,逐步规范,到期后不再续发,新产品按照规定执行”的提出,不排除有资管机构在新规落地前疯狂扩张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在通过展期的方式来规避监管。来源:《金融投资报》 http://jrtzb.com.cn/
24年,与中国资本市场一起成长;精准研判,权威解读,透彻分析 ;《金融投资报》助你财富增值!
邮发代码:61-146(周末证券) 61-102(限四川地区,全套)
四川订报热线:028-86968486
上海订报热线:11185
微信公众号:jrtzb028
新闻推荐
诗人赵晓梦张杰文/图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依然有人捡拾珍贵的诗意。来自重庆合川、现居成都的70后实力诗人赵晓梦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赵晓梦从事媒体行业20多年,作为资深传媒人,他在繁忙的工作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