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民族文化宫“民藏遗珍”展再次将民间收藏推上舆论的风口,关于展出文物真伪的口水之争也是持续发酵。
民间收藏乱象不少
“华夏瑰宝——中国民间文物收藏主题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展,然而展览没开几天,就有参观者对展览中的展品提出质疑,认为展览中多件藏品“并非文物,缺少历史逻辑,更像是现代仿品”。
面对社会和公众质疑,该展览随后更名为“民藏遗珍——民间收藏品主题展”,还对部分展品进行了更换,同时撤下了展品的介绍牌。
近年来,民间收藏展引发质疑并非个案,河北衡水的冀宝斋事件、北师大捐瓷事件都透露出了民间收藏的乱象。
在“从一起侵权之诉透视中国文物界乱象研讨会”的业内人士看来,近年来,一些欺行霸市的境内文物利益团伙与坑蒙拐骗的境外文物利益团伙联手操纵,恶意酿成若干在国内外影响极坏的“文博事件”。
据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说:“文物知识是一个相对非常专业的行业,它需要巨大的信息和知识储备,所以不适合全社会一窝蜂去搞‘民间文物收藏\’。一窝蜂的结果就是行业会假货横流。 ”
对此,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律师钱卫清一口气总结出了几大乱象:无据打假乱象、外流乱象、交易乱象、评估乱象、行政不作为、乱作为乱象等,“所有的乱象归结到一点,一些利益集团把文博界‘绑架\’了,已经危及中国的文化。首先从本土文化来说,文博界的话语权、定价权、拍卖权、鉴定权正在被一些利益集团掌控,比如他们设计的低价外流、高价回流,把民藏所有的藏品诬蔑诽谤成全是赝品”。
“现在我们了解很多情况,有很多回流的文物,实际上是早几年前非法走私出境的文物,或者非法收购然后走私出境的文物。 ”中国文保基金社会文物保护协会主任、原国家文物局法规司司长彭常新说。
文物保护鉴定之困
为什么海关难以将文物截留在境内?对此,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这与文物鉴定制度有关。
据了解,因为鉴定制度不完善,导致民间收藏的文物很少被文博机构的专家承认是真品。在业内,很多收藏家戏称:“专家打死也不说它是真的。”绝大多数流散在民间的出土文物,因为无法被鉴定为“真”,自然就是“假”的,可以以“工艺品”“高仿品”的名目堂而皇之地流失到境外,海关也就难以截留。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收藏界的乱象追根溯源是鉴定难问题。文物鉴定也好,艺术品鉴定也好,迄今没有标准,更没有规范,全凭鉴定者本人的“眼学”功底,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业内鉴定结论一般在专家圈里实行 “一票否决”,意思是说,只要邀请的众多专家里有一位专家存疑,这件藏品就被打入“冷宫”。所以,邀请专家鉴定是一件颇有风险且“闹心”的事。
钱卫清说,收藏者谈到鉴定,首先想到的就是出身于各大博物院、博物馆等文博系统的专家,“但是他们从事的是文物认定工作,是对已经出土的、真假不存在问题的遗址、物件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进行研究总结和评级工作,对新出土的文物认识并不是完全了解”。
即使如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必须明确的是,当前国家对民间收藏文物的行为在法律上是有保护的,在政策上也一直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
曾在国家文物局法律处参与现行文物保护法修正的彭常新说,“现行的文物保护法第五十条规定,民间私人收藏文物可以通过接受赠与的方式,可以从文物商店购买的方式,可以从文物收藏者个人所有、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是依法转让这样的方式获得文物。而且民间收藏文物在现行的文物法第五章里边是可以依法进行流通的。 ”
钱卫清认为 “现在文物保护法对保护民间收藏、发挥民间收藏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藏宝于民\’,文物保护现状难以得到根本扭转,文物收藏、鉴定、拍卖、流失海外的乱象不会得到有效治理,文物盗掘走私等违法犯罪行为也难以得到根本遏制,文物保护法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
据《法制日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为持续深化“酒驾毒驾”整治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确保辖区道路安全畅通,德昌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在前期整治“酒驾毒驾”工作基础上,以社会安康严打“酒驾毒驾”掀起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