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义乌一妈妈发帖称,她的女儿在杭州读大学,她每月给1200元伙食费,购物的费用另计,但读大学的女儿嫌少,表示同学的生活费是她的好几倍,并反问“是不是亲生的”。这位母亲只好上网求助,问网友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合适。
究竟给子女多少生活费算合适,并没有标准答案。这件事真正的讨论价值,恐怕在于女儿言论中体现出的扭曲价值观。
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家长一开始给的生活费少了,子女也可以通过与父母商量来解决问题,只要要求别太过分,在家庭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家长一般都会应允。然而这一案例中的女儿,非但没给妈妈商量的机会,还“怒怼”母亲,说出“是不是亲生的”这种话,确实令人担忧。
年轻人希望多得到一些生活费,改善一下物质生活,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位女儿已经长大成人,却依然只顾自己的物质享受,对父母没有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把对他们的索取当成理所应当,只有埋怨,没有付出,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此前,麦可斯研究院曾公布一份“大学生消费理财观”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中国,家庭是学生生活费的最主要来源,94%的学生生活费由父母或亲戚提供。相比之下,西方学生生活费的来源虽然家庭的比重也不小,但自己付出的比重绝对要比中国学生高得多。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我国的家长或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是否应该用更加鼓励子女独立的教育方式,来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摘自《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6日下午4时,高新区清池街道棚改“清零”指挥部传来捷报,棚改清零连下两城,打响“清零”双响炮,韩侯社区、北潘社区全线告捷。10年来,韩侯社区9户“钉子户”盘踞其中,致使6个楼座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