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高考学子的大学生涯也即将开启。那么,准大学生们该如何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尽快融入到新的校园环境中去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王泓力。
□本报记者潘琼
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
生理特征表现,大学生一般处于18岁左右,身体各方面接近成人水平,体格发育趋于稳定。内脏机能显著提高,各个系统发育完善,性的机能更趋于成熟。
运动能力显著增强,运动能力、协调性、灵敏性和速度都有很大发展,耐力和爆发力达到了高峰。这些构成了大学生的生理基础。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是不同步的,心理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生理的发展,趋于成熟但又不成熟的阶段。”王泓力说,归结起来,大学新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心理情形。
目标迷失。高中毕业时“向大学进军”的目标,以无怨无悔的苦读寒窗达到了目的,进入大学后无论是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满意也罢、不满意也罢,新的目标尚未确定,感觉自己前景迷茫。
无所适从。大学的学习环境与初、高中有很大的差异,无论是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同学离开父母的管束,成为可以支配自己时间、空间和精力的“自由人”,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有时又怀疑自己的独立能力,想依赖或依靠某一个人却依靠不上,产生一种无助感。
失宠感。很多同学在中学阶段十分优秀,通过激烈竞争的高考来到大学,得到父母亲朋以及社会的承认和赞誉,心理上自我意识较强,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会发现在群英荟萃的新集体中,他们的优势不存在了,有的不但不能名列前茅反而在一些方面滞后于他人,感到苦闷,时常回忆过去的“得意”,并为老师和家长的期盼给自己背上很沉重的心理负担。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经历了这一矛盾的冲突。刚入大学把一切想象得十分神秘、美好。当自己真正置身于现实的大学时,就会发现现实有许多不完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教学水平和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同学间个性差异,不易相处;师生关系不像中学那样密切,与任课教师接触机会较少等,有些同学不免产生失望感,会有所抱怨。
学会自我调节适应新生活
对大学新生常见的问题,王泓力建议要学会对新环境的自我调适。
生活问题上,熟悉大学生活的作息,独立整理自己的内务,独立完成大学生活中各项事务,这与父母在身边的生活有很大不同。最重要的不是自己能处理得多完美,而是自理、自立,这是对自己的一个锻炼。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里不仅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还会增添一种寝室关系。
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另外,青春期固有的闭锁心理、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王泓力建议,要学会聆听与交流,给人以真诚的赞美,善于宽容他人。
学习问题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优秀者,但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很多学生存在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考试焦虑等。建议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不能完全按照高中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来进行大学专业学习。
高等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阶段。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面临着重大的转折。”王泓力介绍,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应从生理和心理上进行调整。
新闻推荐
话题榜■本报评论员陈曦应对市场上的不同需求,提供分级分档的服务,这本来就是市场经济下经营者相对理性的揽客选择,黄果树瀑布景区不过是顺势而动,“敢为天下先”地开拓了一下高端市场,某些游客和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