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倪自放
短短两个月时间,被称为2018第一个互联网风口的“直播答题”,就从火爆蹿红到偃旗息鼓,从之前多个平台比拼“答题”,到现在只有极少数“直播答题”存在,“直播答题”确实“凉了”。
“直播答题”最火爆之时,直播平台常有互联网大佬“撒币”数十万到上百万,高流量也为互联网平台带来高额广告,据悉有互联网平台已经获得了近亿元的广告投放。在越来越多玩家亢奋入局之时,行业背后同质化的游戏规则、疯狂砸钱的超高成本、极容易复制的模式与低门槛、格调低下的内容、疯狂的外挂作弊手段等问题也暴露无遗。春节前夕,主管部门下发通知规范“直播答题”,除了指出直播平台以及主持人资质的问题,还指出了内容的格调低下、低俗媚俗等问题。有业内人士分析,“直播答题”监管的出台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管,不排除会朝着色情、暴力的恶性方向发展。
狂热的“直播答题”在内容上挑战底线,是近年来部分直播无底线娱乐消费的一个缩影。在迅速变幻的互联网风口中,以直播为代表的网络视听节目近几年一直是热点,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网络直播用户达4.22亿,超过网民总数的一半;提供互联网直播平台服务的企业达到数百家,市场营收超过300亿元。但是,在这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让人不安甚至是严重的问题。比如,某些直播就有涉黄嫌疑。目前,已经有多个平台的色情直播被警方铲除。另外,有的直播中有大量诸如语言挑逗、表演低俗恶俗的现象,还有的直播抽烟、吃蟑螂,甚至有网络主播在直播中详细描述吸毒感受,有主播在直播中口出脏话,怂恿粉丝攻击别人。
一部分挑战道德底线的直播,成为网络视听节目的重灾区之一,春节前夕,国家主管部门作出部署,2月上旬至4月下旬进行集中整治,十家违规直播平台被关闭,多名违规“主播”被实施跨平台封播。而在2月24日,六家网站因持续传播炒作导向错误、低俗媚俗等违法违规的视听节目内容,被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曲艺表演中有一个规矩,不能为了“包袱”说“过于牙碜”的内容,所谓的“过于牙碜”,即“过于低俗”、“说不出口”的内容。而部分违规主播在节目中口无遮拦,什么“牙碜”说什么,为的是所谓的流量,以及流量带来的经济利益。互联网竞争,讲究内容为王,但这个“内容”是美和善的“内容”,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践踏道德底线,更不能挑战法律。网络空间不是藏污纳垢之地,更不是法外之地,“直播”虽是自媒体,但不应该没有底线。
新闻推荐
近日,江苏常州当地网络传播着这样一条消息:大年初三(2月18日),金坛一名男律师身中30多刀死在家中。2月26日,记者多方采访获悉,当地警方介入调查后排除他杀。目前,经家属请求,当地警方已提请常州市公安局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