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晓杰通讯员王卫东于龙波)“这是社区里的第一台缝纫机和锁边机,也是以前家里糊口的宝贝。”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高新区新城街道河北社区的村史馆开馆,张传来家的老物件陈列其中。
39岁的张传来笑着说,他家的缝纫机、锁边机跟他差不多大,“得有34‘岁\’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啥大超市,大家最热衷的是赶集。大大的集市,分道两旁,吆喝声、熙攘声,声声交织。张传来的父母每逢集市,都会用推车把这两件宝贝推去,摆在案桌上,赶集的人便慢慢聚了上来,这个要做件衣裳,那个要锁个裤边,生意比较红火。
哒哒哒的缝纫机直到2012年才慢慢“歇息”了,那年张传来家拆了旧平房,住上了新楼,前些年,母亲还坐在缝纫机前,做鞋垫子、缝补衣服,后来,日子好了,新家具、新物件多了,缝纫机也从楼房搬到了储存室。
张传来所在的河北张庄社区从2005年以来,先后经历了7次拆迁,截至2017年5月1日,一户未留、一间未剩,全部拆除。住进楼房,老物件该怎么处理呢?
“建设好乡贤馆、村史馆,为高新区的老百姓留住乡愁、传承根脉。”高新区的这项庄严承诺给居民的老物件找了个“家”。
2017年7月,河北社区党委书记张华庆在社区开会,决定筹建村史馆,消息一出,社区里的居民纷纷捐出自家的老物件,张传来的母亲听到消息,就让张传来把家里的缝纫机、锁边机一块搬到了社区里。
村史馆里不仅有缝纫机和锁边机,还有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张华庆拿出老物件花名册,一位位居民,一个个物件,清晰标注。目前,共收集农业生产工具类、生活用品类、小手工业类、泥瓦匠工具类等8大类,240余种,510余件。
透过一件件老物件,能读懂一个人,一个社区,一段历史。
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二)开馆至今,每天都有一波波的人前来参观,居民指着一件件老物件有说不完的话。“这里装的不仅是老物件,还有俺这些人的记忆。”居民张金贵看到这些物件就激动。每参观一处,都会用手机拍下几张,她儿子在国外留学,她想拍下来给孩子看看,“看看他的父辈是怎么生活的,他应该怎么像父辈一样去奋斗。”
“每一段村史都是一段乡愁,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故事,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人。要让子孙后代留住乡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传承根脉。”张华庆说,到村史馆走一走,在文字和物件里,居民的年味更浓了、幸福感更强了。
新闻推荐
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莱城区食药监局继续“食安护佳节”,截至目前,已检查餐饮、流通单位126家
晨刊讯(记者李晓)2月26日,记者从莱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为切实做好2018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防范食品风险隐患,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全区人民度过一个欢乐、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