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为中小学生减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3月2日,在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王国庆在回答提问时感叹:“几十年喊减负,有些地方孩子们的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3月3日下午,在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三点半放学难题”如何解决的提问时表示,这是“成长中的烦恼”,将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探索依靠社会力量解决“三点半放学”问题,并加大力度治理校外托管班乱象。
我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究竟有多重呢?从个人经验来看,如今的中小学生做功课经常要做到晚上十点、十一点甚至凌晨,周末也被各类辅导培训占满——每一个学生家长恐怕都会对此感同身受。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东中西部的10个省份调研结果显示,2005年-2015年间,近六成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国家规定的9小时,造成学生休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校内外的课业负担过重。最近,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披露,2010年到2015年间,中国小学生和中学生在校时间分别增加了20.9%与42.9%,课外补习时间更是“领跑全球”。由此可知,我国许多中小学生从小就要在超负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而过重的学业负担带来的结果则是导致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被剥夺,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其实,过去几十年来,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文件下发了不少。据王国庆介绍,从1951年到2017年国家围绕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就出台过几十份文件。但恰如古诗云:“一山放过一山拦”。王国庆呼吁,“我们别再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应以真抓实干的精神,起而行之、迎难而上,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一座一座地搬走年幼孩子们本不该承受的重负之山,让他们真正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成才。”无疑,这是针对减负的肺腑之言。
那么,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原因在哪里呢?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中高考升学制度是造成我国孩子学业负担沉重问题的首要原因。在他看来,由于中高考升学实行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这使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导向,所有学生被纳入一个跑道比拼,教育成为竞技教育。当前的培训热、竞赛热,都以此为土壤产生,家长送孩子去培训班,就是希望多学、学深,以获得竞争优势。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则直接加重幼儿、小学生的学业压力。王国庆批评某些机构“煽动社会焦虑情绪,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说出了让小朋友及其爹妈都身心俱疲的社会现实。
这么多年过去,“减负”仍然是任重道远。许多家长更是直言:“年年都禁止,不知道这次的力度会有多大。”王国庆提出,要以制度创新形成学生减负的长效机制。具体而言,我国应该深入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要突破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阻力,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体系促进高中多元教育,促进学生多元选择。同时,也必须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理清政府投入、监管学校依法办学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政府部门要从保公平质量出发,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进行个性化教育、多元教育,以满足受教育者发展个性、兴趣的需要。
其实,一言以蔽之,为中小学生减负需标本兼治,不能再文件复文件,需要针对造成学生负担沉重的根本问题进行“动真格”的治理。否则,总有堵不完的漏洞、减不完的负担,各种掐尖比拼、各类应试之举仍会借尸还魂。“做完了一天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唱出了过去中小学生的幸福童年,希望这首歌也能成为时下中小学生的写照。
新闻推荐
女性成家庭“首席财务官”不同年龄段应有不同配置 ●在校求学 合理控制开支比重,切勿陷入“校园贷”圈套
既要貌美如花,又要赚钱养家”这是不少新时代女性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女性而言,经济独立的最大意义在于活得体面,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在现实生活中,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由女性掌管财务大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