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带火了故宫文物修复师这一群体,如今,公众可以亲自去故宫看他们如何修文物。上周六是“2018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行开放,首批40名观众走进了故宫文物医院。公众看到了修复师如何修复唐卡、青铜器、书画,也看到了体积庞大的文物CT机等先进文物修复设备。
医生:汇集200名文物保护专家
故宫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位于故宫西侧城墙下,经过3年筹建和一年多试运行,各项工作基本就绪,也接待了很多文物博物馆界专业人士和重要外宾。文物医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过程,同时不影响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决定在控制时间和人数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文物医院。
文物医院汇集了200名文物保护专家,拥有众多重点实验室。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故宫文物医院也配备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
“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世界技术力量最强、专业设备最多、修复人员最多的博物馆文物修复机构,希望能将故宫186万件文物以更好的面貌呈现给观众。”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讲解员:志愿者以教师和硕博生为主
9日,首批故宫文物医院志愿者正式上岗。25名志愿者从871份简历中遴选而出,中青年女性居多,以教师、高校硕博士为主,还有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主持人等职业。他们接受过文物修复专家的岗前培训,向观众介绍文物医院和文物修复知识。
单霁翔表示,通过开放文物医院,希望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文物修复不仅依靠传统工艺和经验,也离不开现代科技。“故宫文物医院的开放将实现故宫的一个理念,即公众应该获得对文物修复过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这是将古老文化和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
据悉,故宫博物院将根据此次试行效果,尽快发布预约开放方案,在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及门票预售网站公布。
单霁翔:将为故宫每一件文物建“病历”
名为文物“医院”,从内到外确实有着“医院”的味道。文物医院的工作人员全都穿着白大褂,与真正的医生几乎难以区分。单霁翔院长也直接以“医生”称呼他们。为了保证修复工作不被打扰,公众将无法进入工作室。但为了让公众能清晰看到修复过程,修复师会在窗边的操作台上工作,而文物医院志愿者则会提供专业和有趣的讲解。
未来,故宫的每一件文物都将在文物医院建立电子病历。病历记录着文物曾经的病害状况、修复过程,还能看到文物在什么时间地点展出过,当时的温度、湿度如何。当其再进入文物医院接受保养和修复时,修复人员首先能看到这件文物过去经历过什么。“这是一个科学修复的态度,所以我们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文物医院。”单霁翔说。
揭秘:文物医院讲解员如何选拔?
25位文物医院志愿者是从871份简历中遴选出的。故宫4月开始招募文物医院志愿者,应募者以中青年、女性、本硕学历、在职者居多。其后,75名应聘者进入第一轮面试,35人进入第二轮面试。面试既考察应聘者的讲解能力,又考察应变能力,最终25人入选。
每天都有新的文物进入文物医院,志愿者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和讲解内容。“让观众走出文物医院时,对文物修复和文物医生的工作价值有更好地认识,这需要志愿者的工作来实现。”单霁翔说。(综合)
新闻推荐
□雨茂学校召开了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咨询会,一位老教授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说现在一些学生连基本的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