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明明是谣言就是要相信 ■你说你的我转我的父母缘何成朋友圈谣言

来源:天水晚报 2018-07-23 12:28   https://www.yybnet.net/

传播主力

少盐有时候真的会致命!”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链接,小陈摇摇头:“一看就知道是造谣,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

打开链接,长达4000字的文章,列举了诸多所谓的“科学文献”,试图证明“少盐有害健康”。没过多久,“微信辟谣助手”发布辟谣信息,证实该文章系谣言。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正式上线至今,“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而此类谣言传播的主要目标,正是“小陈”的父母们。

谣言泛滥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朋友圈谣言缘何瞄准父母们……为进一步了解详情,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小陈是武汉某大学二年级学生,一提到妈妈的朋友圈,他就一肚子苦水。“我妈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关于养生和食物方面的文章,还提醒我一定要注意,这些文章看标题就知道不靠谱。”

小陈妈妈今年48岁,高中毕业,在一家超市做导购员。学会使用微信后,她的朋友圈一天起码会转上七八条“关怀式”文章:《千万别这样吃大蒜!致癌!赶紧告诉家人》《白米饭——垃圾食品之王》《农大教授:剩饭剩菜里就有最好的血管扩张剂!不需要额外补》……看到此类文章,小陈一开始会耐心跟妈妈解释,后来渐渐麻木直接忽略不回复。

“这是谣言难道你都看不出来吗?”上个月,小陈实在看不下去,直接在电话里跟妈妈吵了起来。小陈妈妈也觉得委屈,她在电话另一头抱怨:“我觉得说得挺好的,所以才转给你看看。”

小陈说,几年前自己上高中时,妈妈很少玩手机,每天下班变着花样给他做饭,累得够呛但乐此不疲。小陈上大学后,妈妈一个人在家,闲来无事才开始接触微信。

无独有偶,湖北黄冈的邓先生也备受微信朋友圈谣言困扰,他的“麻烦”同样来自长辈。“为了方便联系,我建了个微信群,把亲戚们都拉了进来,一开始大家有事没事还在群里寒暄几句,后来慢慢就变成了长辈们分享各种谣言文章的集散地。”

父母的微信朋友圈

谣言文章特征

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奇闻异事及热点事件等是父母们关注的重点对象,制造者们为此类谣言素材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让人“不得不点开”。这些谣言还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一是强制关注和转发。文章末尾都会附上二维码,添加诸如“赶紧扩散转发,让亲戚朋友知道真相”之类的引导语,引导父母关注并大量转发。

二是导入第三方平台。多数文章下面都会留有导入第三方平台的“阅读原文”按钮,将人们引导至其他平台添加关注。

三是流量主和广告主盈利。依托谣言积攒而来的高粉丝量吸纳广告,通过广告赚点击量或广告主文案盈利。

四是引导购买实物。很多谣言文章的末尾都会附上养生食品药品或健康微课宣传图片和购买链接,通过转发打折或发放红包等方式诱惑购买。

对于父母们转发的谣言,子女往往会出现两种较为极端的倾向。有的子女刚开始会试图解释,但解释不通后演变成争吵;为了不让老人伤心,更多子女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不牵扯到生命财产安全等严重问题,则任由老人转发宣传。

◎谣言背后的隐喻

我们家老太太属于中毒比较深的,太固执了!”接受记者采访时,33岁的河南市民刘先生说。

刘母今年60岁,小学文化程度。做饭和接送两个孙子上下学是她每天的主要“工作”。不过,带娃之余,刘母不仅成为了微信朋友圈谣言的刷屏者,还升级为线下活跃人群和主要消费者。

除了转发微信朋友圈谣言外,刘母还会和一群老姐妹一起去参加商家组织的线下活动。每逢线下讲座,刘母必定提前半小时到场,不光记笔记还主动举手提问,忙得不亦乐乎。

去年暑假,刘母通过微信文章底部的“阅读原文”按钮关注了一个不知名的实体养生药店,并按照指示前往药店参加了线下活动。活动结束后,刘母买回了各种号称包治百病的医疗器材,没用几天就成了一堆废品。

像刘母一样的情况不在少数。

在刘先生看来,微信朋友圈谣言泛滥的根本原因在于商家的逐利性。制造这些谣言并非“好心”,而是借此触动人们的神经吸引关注,进而实现流量变现。

◎线上流量 线下“变现”

面对官方一次次的辟谣,来自父母们微信朋友圈的谣言似乎并没有呈现减少之势,反而愈演愈烈。

“一句不靠谱的结论+看起来科学的依据”组成的谣言文章,为何会吸引如此多人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父母为何会成为转发的“主力军”?谣言内容背后,实则包含着诸多隐喻。

记者从微信朋友圈内随机选取一篇标题为《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的文章核实发现,早在2014年此文就经官方认定为谣言。4年间,该谣言先后被诸多公众号推转传播。

“江湖上一直有传言说吃蕨菜的人容易得胃癌、食道癌和肠癌。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了非常权威的数据:蕨菜确实致癌,而且有强致癌性!”前述文章开头便以“权威”口吻得出结论。不过,细读全文,记者却发现此文自始至终未提及实验过程及实验组织方,也未注明出处。

“文章把矛头对准了人们非常关注的健康问题。”在邓先生看来,谣言制造者们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通过具体可感的数据、看似客观权威的实验来营造恐怖感,让人不得不关注。

当前,父母和子女常分居两地,“线上”交流成为父母子女沟通的重要渠道。缺乏情感寄托,也是不少父母朋友圈“中毒”的主要原因。

来自武汉的大学生李斌(化名)觉得,人年纪越大越害怕衰老和生病,哪怕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微信谣言的制造者正是抓住了这个心理,利用“死亡”“癌症”等字眼刺激父母们的视觉,让他们内心产生恐惧。

在武汉理工大学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教育研究所所长雷五明看来,微信朋友圈谣言产生的原因根据年龄和职业划分各不相同,需要从社会层面综合考量。

“综合来看,谣言产生主要有缺乏科学思维、从众心理、绑架心理、缺乏安全感、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善良六大方面原因。”雷五明说,根治谣言还需教育、管理、法治等各方综合发力。

雷五明指出,朋友圈谣言多属于事实错误、常识错误、方法论错误,一般人依靠科学常识即可区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中老年人则容易上当受骗。

根治谣言

需多方发力

互联网平台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在谣言产生和传播方面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现实中又存在系列难题。一方面,在对谣言的甄别和把控方面,互联网平台是否应当承担责任以及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我国法律尚没有十分明确规定;另一方面,经过互联网平台传播扩散之后,很难明确追究谣言责任人。

“谣言止于真相,及时发布辟谣信息是遏制谣言的有效途径。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开展科学课程学习,让群众掌握更多的科学常识,逐步提高辨识力。”雷五明建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潘爱仙指出,对谣言的界定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首先要区分传播此类信息是对生活常识的误解还是造谣者为谋取利益故意捏造。因此,应强化对造谣者和传播者的责任追究力度。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对散发谣言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外,要从根源上规避父母的微信朋友圈谣言,还需家庭和社会共同协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中老年人的法治宣传,让他们知法懂法,学会去辨别谣言。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江苏江阴“智慧警务”解民生难题

据新华社南京7月22日电(记者沈汝发)利用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江苏江阴警方开展智慧交通工程,建立优化大数据交通管...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话石李恋华2018-07-23 09:51
评论:(■明明是谣言就是要相信 ■你说你的我转我的父母缘何成朋友圈谣言)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