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生
近日,浙江杭州一中学专门给每位学生家长寄了一份期末成绩单。成绩单里,有孩子对父母教育方法的打分、留言,是不是孩子眼中的“好家长”,哪些地方得了高分,哪些地方失了分,一目了然。不少家长坦言,孩子的评价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有人甚至担心“家长期末成绩单”会损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增加家庭教育的难度。
父母评判孩子,孩子也会评价父母,只是很多时候不愿意或者没机会说出来。在寄送学生期末成绩单的同时,附上一份家长成绩单,这事儿确实挺新鲜。尽管评价条款仅10项,并不能囊括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每一条都很具体,如“父母能经常与我沟通,耐心倾听我的诉说,必要时能为我提出建议,给予我帮助”,“父母能主动与老师保持联系,讲究教育方法,共同帮助我进步”。或许,收到得分低甚至不及格的成绩单会让有的父母面子上挂不住,一时还不大适应,但它引导孩子将心里话说出来,无疑有助于父母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这种做法体现出对孩子想法的尊重,引导父母与孩子进行教育互动,十分难得。
教育说到底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人”。既然面对的是灵动活泼的孩子,而不是“对牛弹琴”,父母选择教育方法时理应听听他们的想法,可现实有时未必如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抵有三个方面:一是武断,认为孩子不懂事、不成熟,没有判断能力,父母怎么说孩子照着做总是没错的。二是急躁,对孩子分数排名的关切、考试升学的焦虑,时刻有一种“来不及”的恐慌,失去了与孩子共同探求教育方法的热心与热情。三是迷信,信奉所谓的“成功模式”,如考奥数、上特长班、搞题海战术,觉得照搬照套,既方便又高效。且不说一些孩子的认识并不幼稚,就说这些教育方法的效果到底如何吧。当然不乏成功的,但也有一些原本在某些方面很有天分的孩子 “泯然众人”,还有的则被打造成 “学习机器”,涨了考分、降了兴趣,多了知识、少了个性,拿了学历、缺乏能力,正是真实写照。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诚然无可厚非,但面对有些现象,真的让人纠结到底是该赞赏其在应试教育上的成功,还是该批评其在素质培养上的缺失。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为何将教育看成“农业”,如何做好教育这个“农业”,笔者觉得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注重个性,正如农作物习性不同,或喜阴,或耐旱,孩子的个性同样各不相同,顺其天性、尊重个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潜质,让他们成人、成才。倘若指望每一个孩子都一样地绽放,那么就与让所有庄稼都长出麦穗一样荒谬。二是静心等待,诚如农作物从播种到发芽成苗再到开花结果,培养孩子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平静与平和,需要耐心与耐性。如果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要么伤了根难复原,要么弄出早熟果实。三是精准养护,不同农作物应有不同的培育方法,适时提供土壤、水分、光照等,教育孩子同样需要按照个体情况,制定与之适宜的方案,为之补充营养、创造条件。至少,要对那些所谓的“模式”保持警惕,不能一听到经验就“拿来”,一看到他人成功就“复制”。
回到“家长期末成绩单”一事上来。应当看到,这种做法取得多大效果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取决于家长能否真正由触动走向行动并及时更新教育方法。其实,这份成绩单不仅给家长提个醒,对教师也不失借鉴。毕竟,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没有互动就没有共鸣,没有共鸣就没有认同。
新闻推荐
夏季炎热,人体出汗增多,排尿变少,致使尿液浓缩,肾脏、膀胱、尿道等器官缺乏冲洗,各种结晶物得不到稀释,便容易形成结石。熬夜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