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 晟
近期不少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大股东、高管人员出手增持自家股票。这本是好事,但小部分实控人话说得漂亮,实际增持寥寥。
专家认为,这种增持“大缩水”情况不排除有特殊原因,但必须讲清楚理由,否则就有“忽悠式”增持的嫌疑。
据不完全统计,8月份,共有63家上市公司披露实控人或控股股东、高管的增持计划,与增持行动相关的公告更是多达342个。他们增持股份的原因比较一致,大多是觉得自家公司股价太低,看好企业未来发展。
比如,同和药业8月30日发布的增持计划公告称,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及公司价值的认可,通过增持,达到维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稳定的目的。
在股价偏低时,实控人、大股东等出手用真金白银增持股份是好事情,透露的是管理者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但如果只是把增持口号喊得高,披露的拟增持股票数额较大,而实际增持数额大幅缩水,试图以增持计划数额“迷惑”投资者,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虽然不排除资金面紧张等特殊情况,但如果实际增持比拟增持的少太多,甚至没增持的话,就有“忽悠式”增持的嫌疑。监管层应加强问询,搞清楚具体情况。
加强监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投资者也应加强鉴别能力。要研究清楚公司基本面,从基本面选择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而不是擅长忽悠的企业。对于一些习惯炒作的公司,投资者更应注意。习惯开“空头支票”的实控人、大股东、高管人员,不尊重中小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实际上体现的是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种公司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新闻推荐
新华社深圳9月6日电(记者周科)“来帮我做网上的事,给80元1小时,1天做2至3个小时就有200元至300元。”这种宣称只需动动手指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