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局外人》
作者:(法)加缪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作为存在主义经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可谓是家喻户晓。然而跟这种名气不成正比的,是《局外人》略显尴尬的销量。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其故事简单,背后传达的深度却令人震撼:
主人公默尔索母亲去世了,守灵当晚,他喝咖啡、抽烟,并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母亲葬礼上,默尔索也没流泪,第二天,他就和女人游泳、看电影并发生了性关系。后来默尔索因为杀人上了法庭,检察官以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泪为证据,让陪审团相信默尔索本性恶劣,杀人是蓄意为之。最终,法院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将默尔索处以死刑。
通过默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世界的荒诞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
1957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加缪:“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的问题。”
谈到再版《局外人》的初衷,读客文化总编辑许姗姗说:“《局外人》是一本探讨人性、探讨世界本质时离不开的书,直指当代人的困境——社会有许多规则需要遵守,但规则常常与人性相悖。一味尊崇内心,就会被主流排斥、与身边人格格不入。在越来越崇尚真我的当代人面前,《局外人》所引发的共鸣也越来越强烈。”
在该书读者评论页面,也有不少留言表示对“格格不入”的共鸣:例如从大城市回到老家和同龄人没有共同语言的年轻人,又或者身处安逸公司想好好做事却被孤立的职员,还有因大龄未婚就被排斥的女孩子.....这与《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是相似的:他的行为看似消极、冷漠,但这种格格不入其实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他认识到这个世界有很多无用、不合理的规则,比如母亲葬礼上一定要哭,而他选择不参与、不说谎、不假装,因为他“绝对”而且“真实”。
《局外人》之所以也成为“听说过但没看过”、“看完了却没看懂”的书。究其原因在于,《局外人》虽然简短,却因为在文学与哲学方面的内涵,让很多读者对其理解不够。
为此,读客新版《局外人》在产品研发上下足了功夫。对于《局外人》中最难懂的“荒诞”概念,导读讲解得深入浅出:整部《局外人》都在向读者呈现这一“荒诞的人生”的本相,比如机械的生活、琐屑的人生、看似激昂实则空洞的审判等。
这本人类文学史上的传世经典,注定将历久弥新,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阅读。
新闻推荐
近日,东港交警紧抓农村大集有利时机,组织警力来到涛雒大集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赶大集”活动,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