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一】
清明,在山野,在乡村,裸露着真实的形象,单从词面上看,它展现的是一幅幅浓郁、缤纷、多姿多彩的春景。
尤其是李花妖娆于枝头,洁白的风姿,独秀于明媚的阳光下,朵朵花香结伴的洁净气息,覆盖了先行一步离去的桃艳等花卉,呼引那些缓慢而来又竞相争绿的草芥,一个劲儿地向着阳光卖弄姣美的山花,以仰视的形态,得到农人的喜悦和爱抚。
当上山下乡的双双脚步,徜徉于春风中的景致,只为触摸清明时节中的多彩景色,靠近千姿娇艳的景物,与春光携手,融入有关清明时节的诗草和词赋。
这些青翠画面,年年如期而至。在蜿蜒纵横、曲折连嶂的山水之间,清明以开阔的胸怀,不仅展现初绿、碧绿,还高举红色、白色构成数不尽眼花缭乱的色泽,给人们以鲜明深刻的感悟或意念。
【二】
清明踏青,这个带有干净文明的词语,从深远的历史深处走来,成为久居闹市、久违乡村之人的情感寄予,把一种心灵的表达放在春色之中,让清风和阳光酿造。
曾与几位朋友相约,摒弃代步的车辆,走下高楼,走过大街,走向城市喧嚣之外的田野、村庄和山峦之间。被春色簇拥的时节,被苍翠之美修饰的大片田野,看见散落在田间地头的农人身影,他们的行为举止,似乎与踏青无关,却与劳作亲密,与庄稼禾苗在亲切对话或交谈。
一路上,情愫奔放,却被层层叠叠的缤纷色彩诱惑,很想寻觅淡忘的那个人影、那片林野、那个村庄,连接着这些景色的一幅幅画面,让我不得不忆念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是否在春光中渐行渐远?是否还躲在憨厚的村庄之中?是否还是手舞红纱巾从感念中羞涩走来?
【三】
清爽而明净的时节,或许是清明蕴含的某种灵韵,或许是一个季节不断向前移动的标志……在愉悦的侃谈中,与几位朋友不紧不慢地爬上一道山梁,清风温顺地吻面而去,由远而近的花香随之走远。
闲情散碎,心志驰飞。越过现实中的阳光和山水,纵横在历史过往的林野之间,碧空之上,飞鸟与溪流和韵的声响中。
在一幢幢房屋前后,一树树李花映照在心空。一位朋友发出一声惊呼,把我目光纠正了过来。“快听,那边有人在唱山歌……”几位朋友迅即起身站立,粗犷而走调的歌声传来: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喂哟,挑起扁担啷啷……纷繁的心绪,雀跃般舞动起来。此时,一种被炊烟、阳光、李花熏染的情思,被那位唱着巴山民歌的身影所掐断,慢慢向我们走来,越来越近,脸庞轮廊越来越清晰,额头皱纹和鬓边白发,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对视中。
年近古稀的老人,从昂扬精神中释放出来的幸福快乐,让我和朋友倍感真切,顿生敬重。身板硬朗,肩扛锄头,雪亮的口子在阳光下泛着丝丝银光,老人吐出的大口大口叶子烟,洋溢着惟有乡间才有的一种朴实气息。此刻,生长在村野的这些洁净元素,是你我深居高楼之人所享受不到的轻松与惬意。
与老人简短的对话之后,苍老的背影,悠然离去,荷锄回归的影子,似乎从古人的诗章中走出来又悄然离去,似有“古人不见今人面,今人忆念古人形”的沉思。
【四】
清明,一个贯穿古今文明的节气,穿越在岁月沧桑之路上,留下了一张张让人敬畏、敬仰而延续的珍贵片羽。
午后,与朋友来到凤凰山,极目远望,感慨之后,又生追寻之意,千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元稹,曾留下一首首繁茂的诗句,贮藏在这一方山川之间,让我们再次吟诵《使东川·清明日》这首诗:“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今日清明汉江上,一身骑马县官行”。诗人悲喜交融的情怀,依然在这片娇艳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踏青释怀,放心逐情。清明之清,明净之春。节气相随,今人何夕?想起当年的我们,再看如今的孩子们,他们被幸福和快乐紧紧包围,也许年年到了这个时节,以声情并茂的语感,朗诵有关清明节气的诗歌。但他们却远离了清明时节,对于远古的山水、日月、星辰和风情,是多么的陌生。
就说清明时节的荡秋千,古时意指孩子们在这个时节锻炼身体,增进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让孩子所喜爱,相传千年的美好情趣,如今实难寻觅其踪影;而放风筝作为清明时节的又一个符号,在久远的古人心中,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情来做,不仅白天放,晚上也放,特别是在夜空中,挂在拉线上的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子,被称谓“神灯”。
据说,曾经的古人把风筝放飞天空后,便有意剪断拉线,任由清风把风筝吹向很远很远的地方,祈愿飘向天涯海角,会给自己带来这个年度中最佳的运气,不仅除病消灾,还让精力更充沛和旺盛。
【五】
清明节,一个厚重高贵的礼节。古时称为三月节,也称之扫墓节。几千年来,这个怀念故人的行为举止,如钟响回荡。一首传遍千秋的祭奠词章,就是苏东坡悼念爱妻的葬祭名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东坡于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据说在清明日当晚,苏东坡做了一个遇见亡妻的梦,醒来感慨流泪,写下这首词,表达对妻子的深沉怀念。此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成为古今悼亡词中的绝唱。
透视清明内质,梳理人生岁月,若有悲怆之感,更应激扬情怀之慨。“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两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土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想起黄庭坚的这首诗,对清明景色的细致描写,却也留下哲理思索。因为清明时节的百花娇艳盛开之后,由此想到埋入荒原丘峦下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取向。他感叹道:一个人与众多人相比,智愚高低各不相同、相等,最后都归于尘泥,只有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重要意义与自然法则有其不同的本质内涵。
【六】
拨开历史深处的荒草,采撷岁月中的花朵。无论是远古清明节的怅茫者,还是为之凭寄的一个节日,谁能持有与我一样的同感,去达城身后的凤凰山感念一番呢?走进元稹纪念广场,肃立在元稹、六相祠的雕像之下,忆念他们集结而成的文风华章,尽管花开花谢,又是轮回,但杨柳风过,花香如雪,燃烧着心景,折一束杏花,执几支垂柳,掏一怀雨丝,这份纯色的礼物,少了尘俗的华丽和浊重,让细细春风捎去也可,吹去也罢,都会送到历史纵深的窗口,这点微不足道的祭奉,难道不是因清明薰染而长出的一束诗扎吗?
当清明日与一个“祭”字相拥成情,在“祭”字中感悟生生息息的尘世缘份。一幅传承至今的画卷《清明上河图》,呈现的清明节是如此的幸福而吉祥。如果说清明仅以“祭”字统筹,那应是快乐与伤悲同在,便是情感划开千年前的隐秘。年年按期而来的清明时节,蕴藏着追忆和愉悦,勾画了风霜岁月中的一个时节,让时光丰润,让岁月飘香,让大地绿郁,让心灵洁净而清明,年复一年,代代相承,播撒开来,启发人格魅力,不仅要透亮,更要明媚。
“清明人情最温暖”。面对这个不断增加人文内涵重量的节日,在牵引我的脚步和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静静地穿梭来往,让感念在明净的时节中盛开吧!
【七】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樱花总教春醉倒。”这是明朝王磐题为《清江引·清明日出游》的词章,明朗的清明,精致的一幅远古清明时节的画面,越过时光隧道,飘然而至。2500多年来,一首首被清明节气熏染的诗歌,随着历史的风雨声,刻写在你我的脉搏深处了,与古老的习俗连成一片草青柳绿的原野。
我在意蜗居林立高楼的孤寂,谨慎于城市规则中忙碌奔走的生活形式,让我的情感随之悄然出走,随着清明时节的红艳绿肥,在清风花香的牵引下,赶往刻印在忆念深处的那座座山峦之下,那一列列斑驳的石头中间,一座座黄土护佑骨骸的坟茔面前,无论是鞠躬还是叩头,让清明的特质从心头的根部飞升而起,表达一份属于清明时节的细雨菲菲,以严肃的表情虔诚地与散逸在山岭之间的缕缕炊烟相拥在一起,成为皈依于灵魂深处的时光片羽。
想起清明粑的香醇,如期而至的乡土味道,尽管提示着我陡生以上的零碎思绪,到城市之外的土壤上走一趟,冥冥之中透视到了一种本真的色彩和细节,清明时节的源头在寂寥的山乡,在房前屋后、在山坳坳之间弥漫着。
在清明这个催生景色更为烂漫、景物更为妖娆的节令,如果把情感引入纵深的纸片上也好,还是摄入镜头,成为色彩中流动的意念也好,已经不是因为文字的变换或演绎,却是质朴地面对如今的现代文明,聚敛着人间烟火的寄予,让前行的风烟、云雨敦厚地弯下腰来,向逝去的容貌做一次深情回眸和祈望。
【八】
一首首古老而传唱得葱茏繁茂的歌谣,洁净的诗意一直向着清明深处的某个方向飞越,蔓延着丰茂的诗句和诗情,正是我们捧着清明这个饱满晶莹的灵魂火焰,扩展为明亮香火升腾的意境。
当我从感念深处抬起头来,听见一声声脆裂在天空的鞭炮声响,从清明时节中飘来,看见灿若星光的一根根香蜡,燃烧着心中的敬拜、感恩和寄托,追问一叶叶迎风飘舞的纸币,轻轻地渗进高阔厚实的黄土之下,向另一个世界捎去慰藉和问候。
清明,这个积聚明媚阳光和千年情结的祭日,在明脆的鞭炮声响中,在香烛的摇曳之下,在叩首的目光之下平静而安祥。在广袤的田园和村庄之上,是如此的鲜亮而香火四溢!
清明,牵引感念的一束火焰!
新闻推荐
上期提要:脚踏实地,也是一切梦想、伟业、大事、小事的开始。再宏伟的蓝图,也要从一个扎实的点开始。这个点的选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