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大师”沈巍因为在短视频里讲述自己的见解,迅速引起关注,成为2019年的第一网红。不过,这件事最让我惊奇的地方在于它的迅速,仅仅一周时间,“流浪大师”就从流浪汉变成了民间大师。几大短视频应用上,到处都是“流浪大师”的视频,微博、微信公号,写他的文章连篇累牍。他刚一爆红,就有很多江湖儿女闻讯赶来,并且迅速完成分工,有人充当经纪人,有人充当“师娘”,大家每天一早就聚在一起,讨论在他身上还能找到什么新的点子可供炒作。一周时间,很多人因为他而疯狂涨粉,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师娘”甚至迅速拥有了四十万粉丝。有人因为发布和他有关的短视频,广告已经排到了三年后。
第二周,资金和推手显然正式进入了。上海的地铁里,到处可见“流浪大师”的形象广告,“流浪大师”的各种讲座铺天盖地。“流浪大师”离开流浪生活,成为网红,成为人生导师,已经成为定局。
这件事最让我惊奇的地方,不在于人们的疯狂,而在于它的迅速。在智能手机普及、网络下沉的这几年里,这种爆发式的迅速,我们经常能够遇到。网红、鲜肉、流量,爆发式地成名,短短几周、几个月,就收获上千万粉丝,就获得以前的明星用几十年都无法获得的收益;快消品、餐厅、奶茶店,爆发式地走红,很短时间就成为知名品牌,全国各地开店。甚至在资本市场上也是这样,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引起大面积的情绪转换和资金进出。所有的反应,都是放大的、爆发式的、效率空前的。
但来得快的,往往也去得快。迅速走红的明星,也迅速煳掉;几百万人关注的网红,突然就被打入冷宫;上个月还有几百人排队的奶茶店,这个月就门可罗雀;曾经让全民兴奋的各种单车,不到一年就成了城市垃圾。
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讲流量明星迭代的,讨论为什么他们的生命期只有两三年,从他们作品的成败、影响公众形象的事件进行分析。都很有道理。但我想,他们的生命期短,绝对不是因为没有作品、有了女朋友,或者是跟粉丝互动不够。事实上,他们绝对不应该有作品,不管是电影还是唱片;至于人际关系,也并不是他们成败的原因。原因可能是,他们本来就是一种网络时代特有的虚无偶像,在虚无中布下漫天幻影,再在虚无中消失。因为虚无,才能引起史无前例的热情;也因为虚无,才能在破灭之后不引起任何的情绪波动。有没有作品,对他们都没有帮助,他们反而不应该有任何作品,不能有任何证明他们真实存在、让他们显得真实具体的事物。
他们就是虚无的热情堆积起来的蜃楼,是网络意志充起来的气偶。这股能量随便地把他们当做替身,只用了他们一张脸和一个符号般的性格、身世。这股能量也相当无情,只在一个地方停留很短的时间。对网红、流量明星、奶茶店、单车、明星公司、明星创业者,全都一视同仁。他们走红的速度,就是他们灰飞烟灭的速度,两者完全对称。
对“流浪大师”也一样,这很可能是一场春梦,醒来时,只有斜阳深院。但它也终归会改变点什么,希望他能抓住这点改变,在这场幻影风潮中全身而退。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王洪智实习生孙劲松报道本报4月1日讯4月1日上午9时40分左右,在五四广场和奥帆中心中间的彩虹桥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