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将明示“不具有疾病治疗功能”
消费质量报社舆情监测中心利用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对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单位网站和微博的观察,以及对各大社交网站、论坛的监测,依据事件新闻转载量、微博微信转发和评论数等数据,监测出一周以来关注度较高的政务热点事件。消费质量报全媒体中心记者张可
舆情回顾
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网站消息,市场监管总局3月28日印发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公告指出,现有部分保健功能声称虽符合保健食品监管定位和健康需求,但存在表述不准确问题,容易被虚假或夸大宣传利用,误导消费。为使功能声称更准确,建议调整部分保健功能声称表述。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于军3月29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在保健食品标签上设置特别提醒区,特别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不具有疾病治疗功能”等内容。
舆情背景
2011年8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方案显示,保健食品功能拟从27项调整为18项。
2012年6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在收集多条意见后,再次发布修改后的《保健食品功能范围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拟将现有27项功能取消4项,涉及胃肠道功能的4项合并为1项、涉及改善面部皮肤代谢功能的3项合并为1项,予以保留,最后确定为18项功能。
2017年7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9部门联合部署开展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整治。
2018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话营销行为管理的公告,公告指出,保健食品经营者以电话形式进行保健食品营销和宣传时,应当真实、合法,不得作虚假或者误导性宣传;不得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具有疾病预防或治疗功能等。
2019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截至3月1日,共立案4865件,案值达到51.7亿元。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广告整治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深入开展互联网广告整治工作。
相关搜索
截至4月1日17:00,搜索关键词“市场监管总局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37.9万个,找到相关资讯26.9篇;腾讯微信找到相关文章378篇。
关键词:
市场监管总局
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
业界声音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司长周石平:目前保健食品市场的主要问题是虚假夸大宣传,甚至吹嘘成神药欺诈消费者等问题屡禁不止。欺诈和虚假宣传是一个社会顽疾,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复杂,取证难、认定难,需要社会各方综合治理。网友声音
@齐飞198412:对一部分人来说,吃保健品就是起到一种心理安慰的作用而已。
@给veggieg的情书:好好管住嘴,迈开腿就行。
@戚浔xue:重要的还是对待食品药品的科学态度和思维。
@天然萌秀:老人太相信保健品了,规范一下好!
舆情分析
部分保健功能声称虽符合保健食品监管定位和健康需求,但存在表述不准确问题,容易被虚假或夸大宣传利用,误导消费。
为进一步加强保健食品保健功能声称管理,堵住保健食品功能声称被虚假宣传的漏洞,提升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功能声称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判定,避免与药品疾病预防和治疗作用混淆,在对不同时期批准的保健功能进行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医学、药学、食品、营养等领域专家进行多次论证,研究提出了调整保健功能的意见。不过,《方案》仅是征求意见稿,待正式文件出台后还需一段时间。
目前,仍有部分现有保健功能声称与现行的保健食品监管定位和健康需求不契合,特别是针对少年儿童、孕妇、乳母等特殊人群的保健功能应当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督管理。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各部门联动监管机制与严格的网络药店销售商准入和认证制度,网上药品、保健品销售必须由多个相关部门联合协作监管。
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要明白,药品是以治疗为目的。而保健食品是起预防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更注意安全性。真正患病时,还是需要药物治疗。购买保健食品时不要盲目听信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以免延误治疗。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上注明了一些不适宜人群或禁忌,并要求企业标注在产品包装说明书上。消费者在选用这类保健食品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自己或赠送对象,特别是体弱的老年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儿童、青少年、孕妇等,一定要在选择保健食品时注意查看服用禁忌,以免造成对身体的危害。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海波记者程桂英)4月1日,西区公安分局小宝鼎派出所民警来到市第三十七中小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现场“以案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