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一篇题为《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的“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的报道引发热议。文章讲述了泰山脚下的洼里村,多年来辛苦培育了9位博士、9位硕士、60多名大学生。然而,这些在城里做了教授、教师、公务员的后生们,却无法反哺更多,也无力阻止故乡的空心化。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社会竞争渐趋激烈的当下,机会和资源并不会立竿见影地汇聚在农村大学生身上。那种一步登天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终究只是戏剧里的传奇。
通过教育手段,“状元村”的农家子弟融入了城市,打破了“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的出路单一化,实现了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改变。我们固然期望有人能够像刘强东那样衣锦还乡、福泽桑梓,但这样的“能人”毕竟是少数。那些通过努力改变个体和家庭生存生态的农村大学生,也同样值得尊敬。对于农家子弟而言,融入城市并不容易。许多时候,他们不是没有“反哺”家乡的意愿,而是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带来了社会流动的千姿百态。乡村空心化说到底也是社会流动的产物,没有必要过于悲情地解读。改变空心化村庄的命运,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找到适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农村大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献计献策,却不能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身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谢艳)昨(7)日,记者从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截至当日16:00,全市清明期间未发生生产安全类和自然灾害类事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