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心理健康蓝皮书》的发布,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人们关注,该报告对影响国民心理健康的六大因素进行了总结。
雾霾、天灾损害情绪
良好的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可以降低压力,缓解抑郁症、焦虑和其他情绪障碍。报告指出,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很多,比如绿化、光照和季节、雾霾以及自然灾害等,其中雾霾和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雾霾使各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当人们身体出现问题时,心理状态自然不佳。即便没病,由于担心雾霾对健康的危害,很多人因此焦虑。此外,自然灾害会给人的内心带来创伤。灾害发生时,人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甚至造成沉重打击。因此在事故和灾难现场,对伤员及救援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很有必要。
缓解自然环境带来的心理问题,重在自我调节。自然环境是人无法改变的,面对疾病或灾难时首先要有信心,不要过分担忧和恐惧,改变不了环境可以改变自己。比如在家中多种一些绿植,出门戴口罩或是多吃润肺护肺的食物,身体力行做些活动都有利于消除内心焦虑。
传播负面消息引发大众恐慌
报告指出,影响民众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三个: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大众传媒。张侃说,在这几个因素中,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是大众传媒。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媒体的报道,民众都不知情,也就不会引发一系列心理波澜,在负面消息方面更是如此。有些问题只是极小几率事件,或实际上并没有那么严重,但经过大肆传播,就会引发大众慌乱,这就是“台风眼”效应——事件本身可能并不重大,但传播出去对外周造成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张侃呼吁媒体在报道时一定要客观、科学,尤其是报道负面消息时,不要忽略事件发生的概率,不能把“随机事件”渲染成“普遍现象”。民众也应培养平和理性的心态,要有判断力,听取多方观点,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而妄下定论。
理性看待问题心态更好
经调查发现,学历越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受教育水平高的人会更理性、全面地看待问题,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样的人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心态也会更好。
不过,对很多成年人来说,学历和社会地位可能已无法改变,可以通过别的渠道来提升认知水平。比如多读书,多与有思想、有见解的人交流学习,或是多出去走一走开阔眼界,这些都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管理影响心态
根据《蓝皮书》,一个人对工作的要求越低,同时自我控制和自我决策的程度越高,心理状态就越好。由于人一生中很多人际关系都发生在学习、工作的环境中,所以这些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张侃强调,当一个工作单位或学校自身的管理系统存在问题时,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健康。比如学校过于强调成绩、公司重视利益造成恶性竞争,这些都会导致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压力过大、备感焦虑、担忧等。
如果在工作学习中出现心理问题,张侃建议,要先明确是自身问题还是所处环境的问题。如果公司里大部分人的心态都是积极健康的,只有你担心焦虑,那就需要自我调整。如果是这个环境存在系统性问题,你也无法改变,建议考虑离开。
未成年人最易受伤
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对未成年人影响尤甚。如果一个未成年人所在的家庭生活贫苦、缺少关爱,甚至刻薄冷漠,他们通常只能默默忍受。
这时候,沟通就十分重要。未成年人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家人,在沟通时不要只对家人提要求,也要了解家人对自己的期待与看法,共同提高,做出改变。如果无法改变,也要注意日常交流方式,不要发生冲突,保障自己及家人安全。如果出现暴力事件,一定要及时求助,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
运动有益身心
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已是共识。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心理的健康程度。张侃认为,人首先是生物性的存在,吃饭睡觉是基本需求,如果一个人吃得香、睡得好,那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这也是判定一个人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的依据之一。报告也指出,睡眠问题与情绪问题关系密切,如果有睡眠障碍,那可能是抑郁症的前兆。
因此,在生活中,如果出现睡眠问题或食欲不振时,要引起注意,这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如是非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问题,需及时就医诊治,避免睡眠不佳引发心理隐患。此外,运动有益身心。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使身心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新闻推荐
本报讯根据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为切实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白银公路局采取“四强化”措施拧紧春季“安全闸”。一是强化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