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胜文
孔庙中,大都有这样的碑刻和绘画:孔子在杏坛上抚琴,众弟子列坐或围在旁边静听,个个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听天外之音……那是孔子用弦歌的形式,授课讲学。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的创始人,也是杰出的琴家。
《史记·孔子世家》里,有一个他拜师襄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提出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现在可以学习新的曲子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之后的一天,孔子突然神情庄严,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凝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他对师襄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作《文王操》啊!”
孔子几乎一生都把古琴当成良伴,须臾不离,并且将其作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教诲弟子“士无故不撤琴瑟”。据说他从3000首诗歌中精选合于雅乐之道的305篇,编成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经》,三百多首他都能用古琴演奏歌唱。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常常和别人一起弦歌,如果觉得别人弹唱得好,他一定请其重唱一遍,然后跟着学。学《韶》乐,如醉如痴,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周游列国时,在陈、蔡间断粮受困,仍“弦歌鼓舞,未尝绝音”。逝世前7天,还为自己唱悼歌……
万世师表的孔夫子,为何如此爱古琴?
西周立国之始,充分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制定了一套纲纪天下的礼乐体系,这就是备受后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推崇的周礼、周乐。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六艺育人。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且礼和乐分不开,它们是一个体面的国家统治者不可或缺的。礼是乐之本,含有象天法地之原理、音色端正的古琴雅乐,最大的作用就是“约之以礼”,以达到“克己复礼”的目的。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礼乐思想里,古琴是载道之器,而不是一种娱乐工具。弹琴是为“道”,它的功用还在于修身养性,以雅乐完善人格,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他十分重视古琴音乐的教化作用,“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乐记》)。
“君子所常御者,琴最亲密,不离于身,……虽在穷阎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以为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人善心。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夫以正雅之声,动感正意,故善心胜,邪恶禁”(《风俗通义》)。
正因为古琴是达“道”之途,而并非是一种单纯的乐器。孔子在自己的学说里,有着这样一种思想:当处于“达”的时候,亦即是在“庙堂”“当道”的时候,则去“兼济天下”;在处境“穷”的时候,亦即是无路请缨、人生失意的时候,就用古琴来“独善其身”,或“抱琴引酌”或“抱琴行吟,弋钓草野”。“吾抚吾琴则忘乎顺逆之境,吾抚吾琴则泯其毁誉之形”。
始终主张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孔子,自己就是这么做的。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国家肯重用他。在回国的路上,见到幽谷中的兰花,慨叹说:兰花本是香花之王,如今却长于幽谷,与众草为伍,正如贤德之人不得重视一样。于是,援琴作《幽兰操》: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获麟操》是孔子伤感祥兽“麒麟”为人所捕获又被弃之城外所作。鲁哀公十四年,野外狩猎时,有人捕获一麒麟,载回后发现麒麟的左前腿断了,以为不祥,就弃之于野。孔子听说后非常悲痛,慨叹祥兽乃为明主而出,却为人所害。于是作琴曲《获麟操》,借此比喻有德之士生不逢时,而不为人所用的遗憾。
孔子正在卫国郁郁不得志时,赵简子执玉帛相聘。孔子欣然前往。
走到狄水河边,猛然听说窦鸣犊和舜华被杀的消息,站在水边的孔子慨然长叹道:美丽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而我却一直在列国之间飘零,找不到施展才华的地方,也许这就是我的宿命吧。
子贡很奇怪老师突然间这么伤感,疑惑地问为什么。
孔子说,窦鸣犊和舜华是晋国的贤明大夫,赵简子正是依靠这两个人的辅佐才得以从政的。等到他得志了,却杀了窦鸣犊和舜华,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对于那种不齿的事情,连生活在山野之间的飞禽走兽都会远远躲开,唯恐避之不及,我孔丘肯定要远离赵简子。
孔子师徒返回卫国。走到郰乡,停下休息,心绪难平的孔子作了古琴曲《郰操》(又名《将归操》):“翱翔于卫,复我旧居。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从这些琴曲和传说,从两千多年来在孔子学说主导下所形成的古琴美学理论,不难明白这位伟大的贤哲,为什么钟爱古琴,一生弦歌不停?他是把古琴当作教化大众、寄托自己精神情感的道器来看待和喜爱的。他创作的曲子,都是自己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流传至今仍被历代琴人所弹唱。叩击灵魂深处的琴音,历经几千年依然回味无穷,让人感动。
现在,我们所见的古琴的样式中,最常见的就是仲尼式。《中国古琴珍粹》一书共录入了109张老琴,其中仲尼式便有62张;《今虞琴刊》一书所载二百余张古琴,仲尼式十占其八。由于它的名字叫“仲尼”,自然会让人联想到孔子,我们不知道这种式样是否是孔子设计的,但是以“仲尼”命名的确很恰当,因为古琴本身承载的中国文化中所占据的独一无二的传统精神内涵以及它简捷流畅、含蓄大方的造型,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内敛的风格。
新闻推荐
国家网信办持续推进APP乱象专项整治 关停清理违法APP3万余个
2018年12月以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针对涉黄涉赌、恶意程序、违规游戏、不良学习类移动APP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关停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