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长辈们在户外疯玩的青少年时代,如今许多“00后”学生每逢假期更爱“宅”在家里,亲近自然成了稀罕事。“宅孩儿”已是当下一种典型的现象,甚至有人称“宅孩子比熊孩子更可怕”。由于缺少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这成为不少家长的心病。
笔者调查发现,“宅孩儿”有“真宅”“假宅”之分,“症状”有轻度、重度之别。“真宅”是孩子天生性格所致;“假宅”是虽然人宅在家里,但是心却随着互联网早已放飞到了外面。“病根”主因是繁重的课外补习班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属于后天养成,应引起“重成绩而轻社交”的家长们的反思。
从没空出门到不愿出门
假期第二天的一大早,王女士夫妇二人就招呼着15岁的儿子小文跟家人开车去爬山。谁知道小文却说爬山很无聊,他宁愿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劝说无效,搞得王女士和丈夫也没了兴致。“你说这孩子咋回事?”说起儿子的反应,让王女士想不通的是,上小学五六年级时,小文总是嚷嚷出去游玩,可她和丈夫都忙着工作没时间,要是偶尔抽空陪他玩一次,孩子真是兴奋得不得了。可现在小文却对这些似乎并不在意,他宁可待在家里看电视玩电脑也不愿意出去活动。
小文今年上初二,平日住在寄宿学校,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上周六的上午,小文在与笔者聊天时说,周六下午要上英语班,周日上午上奥数班,还要写作业,属于他休闲的时间只有“周六上午”,这是他唯一可以玩电脑的时间。虽然爸妈总批评他“往电脑前一坐就不想动了”,可是他实在没什么可玩的,“有时间却找不到玩伴,有玩伴也不知道玩什么”。
小文说,他也想让父母陪自己玩,比如打篮球,“可他们却一个比一个忙”。
笔者看到小文书桌上摆放着两张他小学五年级的照片,那时学校举办“六一”游戏活动,照片中的他正和同学们玩得兴高采烈,一头大汗。
只想宅在家干啥都没劲
“这样发展下去会越来越严重!”王女士之所以在意此事,是因为最近听说同事张女士的儿子由于自闭症越来越严重,不仅拒绝上补习班,而且还出现抑郁症状,这让她对小文也心焦不安起来。
张女士是位“单亲妈妈”,儿子今年上初三。因为离婚的缘故,儿子上初二时转学跟随张女士居住。因为读的是重点校,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靠前,于是张女士给孩子报了周六周日3个课外补习辅导班。
也许是因为转学的缘故,有一天儿子希望张女士给他买一部手机,但她没答应。没想到,此后儿子开始拒绝上补习班,周末待在房里上网,吃饭也回到自己的房间,不让张女士收拾他的房间。再后来,儿子出现了抑郁症状并有自残行为。这期间,张女士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请同学来家里玩、和他谈心,可每次同学都被儿子撵出去。
“他在新学校的人际关系很差,几乎没有朋友。”张女士说,儿子经常奇谈怪论且玩世不恭:“补习班无非如此……老师无非如此……旅游无非如此……”无奈之下,张女士只能寻求心理医师的帮助。
上不完的“班”造成宅孩
2018年9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将近80%的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他们最关注的方面。日前,笔者利用3个中小学的家长微信群进行了随机采访,有32位家长和两位中小学班主任老师参与了“学生课外时间都去哪了”的调查。采访发现,这些中小学生的课外时间被课外辅导班和特长培养班塞满。
对此,家长们是既心疼又无奈。“有时候看孩子晚上10点还在写作业,其实挺心疼的。我们父母也知道孩子压力确实大,但是没办法啊,现在竞争那么激烈。”初一家长郝爸爸表示,作为家长他只能从吃的方面下手,给孩子多补充点营养。
其他家长都与郝爸爸一样,一边担心孩子身体吃不消,一边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补习班。“班上的孩子差不多都是这样,让孩子上辅导班,不仅他们辛苦,家长也跟着受累,而且花费还不低。”一位五年级妈妈道出了家长们的心声。
两位中小学班主任老师一致认为,除了课外补习导致学生课业繁重,日益发达的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父母缺少时间和精力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也造成了“宅孩儿”。“小学生放学后,大多是老人照顾孩子,他们往往不会对孩子上网玩游戏进行干预”。“每到寒暑假,总有一部分孩子‘宅’在家里,甚至几天不出门”。
孩子太“宅”对身心健康究竟有何危害?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一位儿科医生肯定地说,运动量少的“宅孩儿”很容易出现肥胖症状,沉溺网络游戏容易诱发近视等问题。
“宅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
学习、看书、做手工……采访中笔者发现,另类“宅孩儿”天生喜静的性格使他们的“宅生活”也很丰富。
诺诺是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今年上初三。假期的第一天早上,她睡到自然醒,吃完午饭后在沙发上看电视,好像没什么特别感兴趣的节目,电视频道被她换来换去。14时,诺诺打开电脑与同学上网聊天。
“第一天的‘宅生活’很颓废,不过之后可是过得丰富而有意义的。”诺诺说,每天早饭后是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从青春类小说到文学名著,再到海外教育科学畅销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等都在她的涉猎之内。14时是兴趣爱好时间,弹一小时钢琴,然后做做手工布艺,累了就在阳台上舒展和锻炼一下。“我不喜欢热闹,难得有这么长时间可以好好待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开学后又得忙忙碌碌了。”诺诺对她的“宅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称父母从来不会干涉她的“宅生活”。
专家观点: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丽珊心理疗法”创始人、天津市耀华中学教师张丽珊认为,“宅孩儿”已非个别现象,很多都是由家长“制造”出来的。张老师在日常心理咨询中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喜欢和父母出去玩或旅游,但父母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比如,游玩行程不能满足孩子需求,景点选择没有根据孩子年龄段选择他们喜欢的项目,以及过多购物安排给孩子带来疲惫、仓促的负面情绪等。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张老师表示,孩子缺少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易引发孤独抑郁。经常与自然接触,不论是对孩子的健康,还是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有帮助。一些“宅孩儿”因为与同龄人缺乏共同的话题,而造成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在群体中难以找到归属感,由此出现情绪失调、学业困难等问题。
新闻推荐
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一家餐饮店发生闪爆事故,致两名路人受伤,部分建筑坍塌。闪爆事故现场视频来源:目击者提供(00:28)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