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四,中元节,俗称七月半,祭祀和怀念亡亲的节日,“家家祭祀祖先,供奉行礼如仪”,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今年中元节,于我则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节前,我又想起父亲,他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的思念沉甸甸,于每一个寂静的夜晚缓缓浮升……
小时候,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吃饭、说话、做事、待客、外出、起居等都有严格规定,那时候兄弟姐妹都很怕他,又很敬他,观察他的眼神似乎就能预测到整个家庭将有的喜怒哀乐气氛。父亲奉行“大棒底下出人才”的理念,小时候我们四姐弟没少挨过揍,在他面前我们总是战战兢兢,唯恐说错话、做错事。父亲治家有方,连吃饭睡觉这样的小事也要立下规矩,谁也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寝不语、食不言”就是他给我们明确的一条严格家规。记得一次吃午饭,我咀嚼的声音过大,被父亲用筷子狠狠地在脑袋上敲出一个大包。
记得小时候放牛,同龄的几个小伙伴都是自由自在的,而我每天出门时,父亲必让我带上柴刀,背一个装猪菜的袋子。每天放牛,不能空着手回来,要么捡一袋猪菜,要么挑柴或者扛一根木柴回来,不能空着手回家。傍晚,几个小伙伴赶着牛一路跑回家,而我不是肩挑就是扛东西回来。那时,我非常羡慕别的小伙伴,同时心里责怪父亲太狠心。
那时候,我们家人口多,姐弟4人、年迈的奶奶、姑妈家的5个孩子,每天一放学,我们一帮孩子放下书包,就争着吃饭。我们吃饱后,一大锅饭就见底了。等父母亲做工回来,只剩一点可怜的饭菜,但善良的父母从没一句怨言。
为了维持生计,父亲和村里的几个叔伯利用劳作之余上山打猎,下河捕鱼。他们拿回猎物到家后,就平均分配。父亲是个实诚的人,每次都分得很公平,几个叔伯也乐意与父亲上山、下河。
父亲是一个重情的人。舅舅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忙,都是随叫随到。记得有一次,舅舅家建晒台。父亲早上去帮工,中午跑回家,从笼子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就返回舅舅家,说做晚餐。事后,奶奶埋怨父亲,父亲说:“都是一家人,干嘛要计较那么多?”
村里的红白喜事,父亲都会主动帮忙。在那饥荒的年月,煮饭菜也是一件难题。每一块肉都要精打细算。父亲深知这肉的金贵,把每一块肉分得均匀,不浪费一丁点,所以在当时,父亲在村里极其受欢迎。
父亲是一个好客的人。我们家在路边,以前上街都要步行。每逢街天,我们家总会有许多过往的行人进来歇脚。父亲总会叫奶奶烧上一大锅开水,让过往的行人喝。喝饱以后,还让人家装上一壶,带着路上喝。遇上我们家吃中午饭,父亲总会叫住他们与我们一起吃。曾在我们家歇过脚的人,每每提起父亲,总会说“好人呀!”
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这平静的一切被打破了,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而打破这一切的是我的哥哥。哥哥从小顽劣,是村子里的惹事精,平时不是欺负东家的孩子,就是偷了西家的鸡鸭,父亲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一次次地棍棒敲打,甚至一次次地把哥哥吊在房梁上。哥哥也一次次地发誓悔改,却在几天后又旧病复发。终于,有一天,17岁的哥哥出事了,他跟村里人打架,被派出所抓起来,并被判了刑。那时,村里的人冷嘲热讽说什么的都有。有的人说:“平时太娇惯了,长大了就不听话了。”有的人说:“子不教父之过”……父亲一夜之间变老,变成了我们熟悉的陌生人。
哥哥出事后,父亲不愿意出门。他每天早出晚归,不多说一句话。每天只是不停地做工,我们兄妹几个都怕他,生怕一不小心触碰他的“雷区”,那又是一番狂风暴雨。
父亲的几个好友都轮番劝他,叫他不要整天呆在家,儿子犯的错不是他造成的。可父亲不听劝告,最后竟然酗酒。他把哥哥的过错,怪罪于母亲和我们几个。那几年是我们家最难熬的日子。别人家过年过节欢欢喜喜,而我们却是冷冷清清,甚至听见父亲砸锅摔凳的声音。有时,我们几个和母亲说说笑笑,一听见父亲走进家门,就戛然而止。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禁怨恨父亲,恨他自暴自弃,恨他对我们不负责任。
可就在我们埋怨父亲时,谁曾想到,病魔正慢慢地吞噬着父亲。终于有一天,父亲去菜地摘菜,倒在了菜地里。当我们找见他时,父亲已经说不出话来。这时,我们才醒悟,父亲不是“铁人”,他真的病倒了。当医生的表哥为父亲检查身体后,告诉我们父亲所剩的日子不多了,赶紧准备后事吧。
这消息如晴天霹雳,震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碎了。仅仅3天,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父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走了,没留下一句遗言,却给儿女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遗憾。
新闻推荐
一家之言对于赛事主办来说,践行马拉松精神,就是要把赛事服务尽善尽美地坚持到最后。有时候,这看上去这可能是一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