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凤国
何乃磊简介
何乃磊,沂蒙画派创始人,著名花鸟画家,工笔、写意兼能,1953年出生于山东莒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山东省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国画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西安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是一位功力深厚,造诣非凡的杰出画家。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大尺幅的“沂蒙系列”工笔作品。画面构图饱满,安静苍远,和谐安详。那金黄饱满的玉米、粗粝热烈的石榴、斑驳残破的石墙、苍老寂寞的石磨、诚恳隐忍的白羊、沉静安然的老木门、木门上斑驳褪色的对联,温暖慈祥的阳光笼罩着这一切,让人产生时光错位之感。
如此熟悉的乡村事物,如此熟悉的生活场景,让观者内心充满深深的感动。画的作者就是沂蒙画派创始人、著名画家何乃磊。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工写双修总关乎情
何乃磊生于书画之乡莒县。这是一片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孕育出刘勰、赵元、臧荣绪等文化名流,他们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创造了灿烂的莒文化。今天,在这里又涌现出一大批文化艺术新人,正孜孜以求地续写着莒文化的新篇章。何乃磊便是这个队伍中的佼佼者。
何乃磊自幼就显示出了绘画天赋,加上他秀气灵通、温和内向、仔细认真的性格气质,使得他能真正坐下来专心观察、沉于思考、下苦工于绘画。
何乃磊的绘画兴趣纯属天然。8岁开始走上自学美术的道路,从别人那里借来连环画和《芥子园画谱》,整日埋头临摹,不下百遍,绘画技巧无师自通。那时,学校里的黑板报和宣传栏成为他尽情挥洒的园地。10岁多的时候,何乃磊已经夹着一支毛笔、揣着砚台墨盒,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画画了。有一年,他竟然通过自己画画得来的钱把家里的草房子修缮一新。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10岁大的孩子通过画画做成了这么一件大事情,是不可思议的。这给了何乃磊莫大的鼓舞。
由于家庭贫寒,买不起画材。何乃磊独出心裁,将村子里的红土、槐树叶、锅底灰分别加工成简单的颜料画画。这是他自己的得意发明。他曾进山挖草药卖钱换取笔墨纸砚。他也曾用大自然创造的一切作画,用树枝在泥土上画,在沙滩上画,在烟火熏黑的墙壁上画。即使条件那么艰苦,何乃磊依然乐此不疲。
君子藏器,待时而动。悟性之外,更多的则是勤奋。成年后,何乃磊下定决心,要走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的“大师之路”,走“自然”大学。他得到单应桂、皮之先、许麟庐等书画名家指教,师法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等诸家,尤重师法自然,足迹踏遍沂蒙的山山水水,写生身影遍布大江南北。他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无论到什么地方,无论走亲访友还是开会,他总是随身带着速写本和铅笔,随时随地将触动他的、可以入画的风物人情随手记录下来,画在自己的速写本上,回家之后再整理成资料备用。写生,让他积累了大量农村题材的素描,丰富了知识修养,拓宽了眼界和心胸。
古今成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何乃磊将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尤爱铁骨丹心的梅花,爱它那迎风傲雪、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坚韧和倔强。他说,画家须有“拼命三郎”的精神,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画画,要沉下心去,勿揠苗助长。要知道,真正画出沂蒙魂并非易事,如果没有让你的心灵真正贴近沂蒙,倾听沂蒙的心跳,你就不可能真正传达出那慈爱悠悠的沂蒙魂。
无论临摹多少名家的作品,何乃磊最投入最激动的时候,就是为自己的沂蒙家乡写照。在乡镇文化站的时候,他总是没黑没白地在那间简陋的小会议室里画画,画到鸡叫三遍是常有的事,很多时候因为画画投入而忘记了吃饭。山东美协副主席孔维克先生尝言:“人说孔维克是拼命三郎,我说何乃磊比我还拼命!”
无大苦大难,无破釜沉舟的志向,画就难以画出厚重,难以画出生命的执着、热烈、奔放和昂扬。数十年苦心孤诣,心血未白流,何乃磊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形成了自己面貌独特的“何氏风格”,这是长期积累的最终爆发,是蚕经三眠的最后蝶变。四十余年临池不辍,何乃磊凭借坚实的基本功和强烈的悟性,冲出了艺术的藩篱,得睹沂蒙山水的真精神、真气象。
工笔和写意是中国画的双翼,画好任何一种都绝非易事。何乃磊却是工写双修。他的工笔画细腻空灵中见苍茫深远,笔墨清新,格调典雅,意味悠长。他的泼墨大写意,恣肆恢宏,一泻千里,生机勃发。他用自己的画笔,饱含着激情描绘沂蒙山水,展现甜美的农家生活,同时表达了对过去艰苦岁月的缅怀和纪念。真正画出了沂蒙风物的生命,画出了沂蒙魂。
何乃磊关注“心”甚于关注笔墨,直指灵魂。观其画,笔墨看似简单朴实,岂非形而上的高贵?
我所看到的何乃磊,是一个精力充沛、乐观阳光、积极向上、豁达直爽的人。从未有任何阴霾浮现在他的脸上、笼罩在他的心上,他总是心无旁骛,一派本真,用他的话说就是,生活在这个吃喝不愁、可以自由画画的时代,我已经够幸运的了,还有什么理由不知足呢?他自豪地说:“对于有志者,艰难坎坷是人生的财富。我看到的是蓝蓝的天、明媚的阳光、蓬勃的春天、茂盛的大树、洁白的小羊”。心中无阳光明媚,何以有头顶上的灿烂?有此心态,他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温和的阳光、宁静的深情,画的深远之处更有无限况味。
画出来的沂蒙小调,沂蒙画派的开创者
蒙山高,沂水长。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何乃磊生于沂蒙,长于沂蒙,与沂蒙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者说,它本身就是蒙山沂水的一部分,所以他能感知到沂蒙的心音。
2010年4月3日,北京,中国美术馆。何乃磊“沂蒙风情”国画作品展,在这中国最高艺术殿堂隆重开幕。画展持续10天时间,展出何乃磊先生新近创作的百余幅国画精品。各界人士8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何乃磊的画,一把抓住了观者的心。很多人在画前流连忘返。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观看了他的画后情不自禁地掉下了眼泪。即便是在最严酷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也没有让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落泪、喊疼,但如今,目睹何乃磊的画,那画上的一切都让他回忆起那严酷岁月中的温暖,那硝烟中的人情,那喷香的小米粥,那沂蒙红嫂带着体温的乳汁。那是多么令人动情的岁月!
何乃磊的画感动了每一位参观者。一时间,沂蒙风起,吹动京城。这是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颂扬。一个画家若能真正以画打动人心,何尝不是美的使者、智慧的哲人?
谈起沂蒙精神,何乃磊感慨良多:“沂蒙老区是革命的摇篮,那红嫂的事迹至今感染着人们。沂蒙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推出了新中国。沂蒙绝非单纯地域意义上的蒙山沂水,而是一种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洒向人间都是爱的奉献精神,是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奉献所及,何处不是沂蒙?沂蒙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从何乃磊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力量。
新时代,新农村,新面貌。安详和谐的沂蒙山水,抓住了沂蒙之子何乃磊的生命感受,用他的画笔传达出有情有义的山水风物、一草一木。那浓浓的乡情,深深地敬意,切切的热爱,一一充斥在画中。
从艺之道,执迷有悟。何乃磊是非常有悟性和才华的画家,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人类本能的表达,他对自己的故乡充满感情。没有感情的画就没有内涵。他的“沂蒙系列”作品,是在非常淡泊宁静的心情下画出来的,沉静的气氛与众不同。他的山林,是天籁,是宁静。他的石碾子、门槛,乡间的农作物,通过工笔淡彩表现浓郁的乡村气息。他的特点就是朴素、踏实、不张扬、生活气息浓厚,造型严肃认真,体现了悲鸿先生“尽精微,至广大”的特点,抓住了自己,也抓住了别人。
何氏工笔,俨然画出来的沂蒙小调。每看一次,都多一分感动。他的画中蕴含着温暖的历史记忆:石墙、石磨、草垛、玉米、石榴、南瓜、手推车、牛、羊等题材都是沂蒙山区特有的。在他的画面中,可以感受到农村生活的那份恬静,可以触摸到温暖阳光下真实具体的生活。每次到红嫂家里去,何乃磊总不忘带上一幅最新的作品,请红嫂品评。尽管红嫂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作为沂蒙精神的象征,何乃磊一直认为,沂蒙红嫂是最有资格品评自己作品的人。
时至今日,沂蒙画派已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平民的题材,典雅的气质。这是高雅的乡土。画出乡土的“土”很容易,画出乡土的“雅”却很难。沂蒙画派给美术界带来了清新质朴的乡土风,让我们看见了中国画新的“可能”。
评论家李一对沂蒙画派大加赞许:“在当前这么多画家的情况下,画派这么多,他在沂蒙能杀出一条血路,找到自己的表现,真是个聪明人。比较可贵的是,他的作品画得是常见的乡土题材,但处理不俗,格调是雅的。很俗的题材和雅的追求,这两者做到了很好的统一。”
四十年如一日钟情于绘事,何乃磊的艺术日益成熟,他已经成为沂蒙区域内的美术界领袖,许多青年美术工作者负极求教于他的门下,对每一个上门求教的学生,何乃磊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作为何乃磊的亲传弟子,很多人已经成为全国青年画家的翘楚,成长为沂蒙画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就是沂蒙画派的成长。
今年的春节刚过,何乃磊已在策划组织第六次写生团,带领着他的学生们深入沂蒙山写生。
何乃磊,是沂蒙之子!
?作品:悠悠蒙山情
热忱的公益之心,叫人想家的画笔
何乃磊少时家贫,最艰难的时候,他曾经讨过饭。当地有句老话叫“要饭的不打发要饭的”。但即便是在此窘况中,何乃磊的母亲还是乐善好施,总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乞讨者。家族的善行对何乃磊形成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善良天性出于家传。面对大地,心怀悲悯之心,少年时代的何乃磊就立志要用自己的画笔为蒙山沂水的灵魂而歌唱。
何乃磊说:“画家应有感恩之心”。一个画家若无感恩之心、爱人之心、奉献之心,那他的画就不能真正从心坎上打动人。一个人如是无情,此画必定生硬,只能是流于皮相,无血无肉,更无从奢谈生命力。
作为一个画家,一个美术工作者,他从农村走到今天,由公社宣传干事,到乡镇文化站站长,再到县文化局副局长,现在成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的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一步步坚实地走来。
多年来,他把“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热心公益事业,注重书画艺术普及。他多次慷慨解囊,捐款捐画,扶危济困,回报社会。先后多次捐赠希望工程及失亲困难儿童,带着彩电和画作看望沂蒙红嫂,捐助资金达20余万元,义务捐献国画作品近百幅。他诲人不倦,奖掖后进,教人作画总是毫不藏私。
同样,他以一颗赤诚火热的心扑在文化事业的传播和普及上,为广大农民朋友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他的足迹踏遍了莒县的每一个乡镇,辅导书画展30多次,为农民朋友作字画2000余幅。近年来,经他辅导获省以上奖或参加省以上展览的就有50多人。为培养农民书画骨干,他多次下乡镇辅导讲课,培训书画艺术人才2500余人次。他还积极为莒县的文化事业奔走。更重要的是,在何乃磊的努力争取下,莒县于1996年被批准为“全国书画之乡”。
采访中,何先生无意中谈到了自己的一个秘密规定,即把自己30%的收入纳入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这是多么高尚的奉献精神。甘于奉献正是沂蒙精神的结晶。在何乃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创作中,这种精神将成为沂蒙画派的风骨,浸润到每一幅作品中去。
“没有开阔的胸襟,哪里能有大气的作品?境界解决不了,就永无大家胸怀。”何乃磊先生最是见不得人间疾苦。
著名国学大师、书画家启功先生看到何乃磊的作品,动情地说:此画叫人想家,何乃磊的沂蒙风情系列画,像一曲动听的沂蒙小调,叫人回味无穷。国画大师许麟庐先生称其国画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家”。有此褒誉,何乃磊更觉使命重大。
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换回了成功的硕果。何乃磊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内外大型画展,并多次获奖。多次赴韩、日、法、美、瑞士等十多个国家举办画展或参展。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怀仁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文史馆、韩国驻华大使馆等收藏。出版作品集 6部。作品被收入数十种美术作品集。国画梅花《喜迎东风》被悬挂在人民大会堂二楼大厅,牡丹《国色天香》悬挂于中南海宴会厅。中央电视台、中央电台、山东卫视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何乃磊个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优秀工作者、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个人、山东省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临沂地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日照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日照市德艺双馨艺术家、日照市政协委员、莒县政协常委。1999年被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2002年被人事部授予当代中国画杰出贡献奖,2004年获全国“希望工程杰出贡献奖”。
尺案头,一纸素宣,浸润着艺术家的心魂。窗外正是春天归来的讯息。我们相信,何乃磊将与其开创的沂蒙画派,一定能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滕聿刚看张家港产业集群发展,冶金工业无疑是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张家港市经信委丁主任介绍,在张家港五大行业中,冶金工业2010年实现产值1880亿元,占据张家港规模以上工业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