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四川正在进行转方式、调结构的生动实践。瞄准西部创新驱动高地目标,科技成果转化浓墨重彩地走上前台,成为四川科技“一号工程”。要成为西部创新驱动高地,当前全省要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重点,以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为主攻方向,以人才为根本,以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占有率为标志强力推进。目标直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大科技工作格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推动发展。“十二五”期间,将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带动实现产值12000亿元以上,培育发展230个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品,攻克300项以上核心关键技术,力争科技进步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主体。我们聚焦一批活跃在市场一线的企业,用他们微观的个体创新来反映四川的宏大创新,他们是四川宏大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秋怡 万瑶 董世梅 袁敏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地奥一马当先 闯入欧盟市场
2012年4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由中科院主办的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奥心血康胶囊”,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通过荷兰健康保护检查局的注册,获得在该国上市许可,由此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零的突破,同时,它也是欧盟成员国以外市场准入的第一款植物药。
今后,摆脱以往植物药只能以食品、营养品、保健品等身份进入欧盟市场的“尴尬”,来自成都的“地奥心血康”自主知识产权药品,让植物药首次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这是成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首次亮相,也是中药国际化翻开新一页的里程碑。
国内治疗性药品首度入欧洲
“从递交申请到获批,我们走了整整4年。”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伯刚说,2008年2月,地奥向荷兰药审局、荷兰药品评估委员会递交了地奥心血康胶囊欧盟药品注册申请,2010年1月,地奥心血康和地奥心血康胶囊正式获得欧盟GMP证书,2012年3月14日,经荷兰药品评估委员会评审专家历时4年的严格科学审评,地奥心血康胶囊成功获批,取得产品作为传统植物药品在荷兰的上市许可,3月22日,荷兰药审局官网向全球发布了地奥心血康胶囊成功注册获准上市的消息。
据悉,地奥心血康此次以治疗性药品身份首个获准欧盟注册上市,“成都造”中药新药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突破甾体皂苷工业化生产的技术难题,第一个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同时也是非欧盟成员国植物药获准进入欧盟市场的第一例。
据介绍,欧盟国家药政管理基本一致,不同国家的管理标准仅存在细微差别。根据欧盟成员国药政管理互认可的相关协议,进入一个成员国后再进入其他国家基本仅是程序化工作。
欧盟法规让中药陷身份困局
中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医学传统的结晶,传入欧洲也有数百年的历史。
2004年3月31日,欧盟颁布了《传统草药注册程序指令》。该指令规定,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所有草药必须按照新法规注册,得到上市许可证后才能继续销售。同时,该指令规定了7年过渡期,允许以食品等各种“身份”在欧盟国家销售的草药产品销售至2011年3月31日。之前,欧盟市场的中药大多以食品、保健品、植物药原料或农副土特产品的形式流通。7年的过渡期结束后,中药必须以本来的药品面目进入欧盟市场。欧盟出台的新法规,让中药遇到两大 “拦路虎”。一是需有15年应用史证明,二是令人却步的高昂注册费用。这样一来,中成药的国际化之路迷雾重重。
据悉,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达上百亿欧元,占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40%以上,欧盟也是我国植物药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2010年,我国对欧盟中药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约占我国中药出口的14%。
中医药国际化标杆事件
“地奥一小步,却是中国医药一大步。”现场多位医药界专家高度评价中国药品,尤其是中药,进入西方主流市场的重要意义。
“地奥心血康胶囊以治疗性药品身份获得在荷兰上市许可,由此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零的突破,也是欧盟成员国以外市场准入的第一个植物药。”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孟林认为,此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科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陈可冀分析,此次“成都造”药品成为我国首个以治疗性药品身份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医药市场的植物药,这对于中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之路是一个极大的提振,更是一个中医药国际化的标杆事件,同时也促使在标准化种植、药物研发测试、产业国际化的标准制定与推进中,拥有更丰富的经验、更完善的措施。
李伯刚说:“接下来该药将在法国进行注册,目前已经做了充分准备。我们的目标是由一国到欧洲多国,最终在全球销售。”
科技厅点评:植物药首次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主流医药市场,实现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性药品进入发达国家主流市场的零的突破,这对于中国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之路是一个极大的提振,更是一个中医药国际化的标杆事件。
地震预警 用科技守护生命
9月2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自主研发的 “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通过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这也是中国首个通过科技成果鉴定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
鉴定委员会经过评审同意通过鉴定,认为其技术性能及实验结果均达到设计要求,并认为该系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震后回国 开始创业之路
据日本实时地震情报利用协会研究表明,在日本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2秒获得警报,死亡人数能减少25%;提前5秒,死亡人数能减少80%。国内研究结果表明,预警时间提前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提前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提前2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63%。
其实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前,王暾还在享受宁静的校园生活。他从浙江大学到中科院再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是中、美两国双博士,并在欧洲高级科研机构攻读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是超冷原子和量子信息。地震发生后,当远在奥地利的王暾看到地震灾区的惨烈景象时,他下决心要从事地震减灾事业,减少地震灾害对人类的伤害。“为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比发表几篇学术论文更重要。”王暾说,“我要用知识来回报祖国,用科技守护生命。”
王暾带着最初在国外筹集到的120万元人民币启动资金,于2008年6月在成都组建了研发团队,并成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因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会有无数余震发生,这是检验研究成果的最好资源。”
先收到短信 后感知地震
研发资金从何而来?技术难题如何解决?一系列问题摆在王暾面前。最终,在众多朋友的支持下,王暾启动了该项目,成都高新区也为其提供了创业场地以及20万元的资助。
预警的原理并不复杂,而技术的可靠实现过程则难度不小。研发初期,误报和漏报成为其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经过不断试验,目前,该系统误报率已明显低于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据王暾透露,截至今年5月,该系统已基本消除了对有感地震的误报和漏报,成功地对130多次汶川地震余震发出了预警。
经过近3年的研发,王暾博士的团队已经研制了地震报警系统和地震预警系统,在很多学校和单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已经在汶川-青川区域布设的预警试验系统,也取得重要的成果,开创了在中国大陆内先收到短信,再感受地震的先例。2011年5月6日都江堰、汶川交界的余震和5月7日什邡、茂县交界的余震中,有参试人员先收到预警短信,约10秒后才感受到地震。
启动中国首个城市地震预警系统
利用该技术,成都启动了中国首个城市地震预警系统项目建设,预计年内将完成台站建设。
该所已与成都市防震减灾局签署合作协议,为正在建设的成都地震预警项目提供核心技术。该系统正式运行以后,成都将初步具备地震预警能力,将能够在破坏性地震波到来时提前向广大民众发出避险警报,并为地铁、高铁等公共设施提供地震预警信息,以在地震来袭时能及时采取相应如紧急制动等关停措施,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失及次生灾害的发生。
该项目是成都市在中国率先进行的前瞻性防震减灾功能,该系统前期经过大量试验、检验,目前预警系统已经监测并成功预警超过150次地震。目前,成都市正对已建成的67个监测台站进行技术改造,并在年底前再建设57个监测台站。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的技术方案,在传感器选型、监测仪器安装、预警核心算法、预警信息的发布和预警信息的应用等都形成了自主的解决方案,并将中国地震预警技术出口到海地。
科技厅点评:地震预警可以说是世界难题,利用汶川地震无数余震发生的巨大实验场,他们选准了创业的时间节点,因此这项技术从一开始就占尽天时、地利,加上政府的支持、团队的凝聚力,才有了挑战世界难题的信心。
“产学研”结合打造“四川造”空管专家
半球体空间内,多部投影将机场塔台周围的实体建筑投射在半球体上,滑行、拉杆、起飞……第十三届西博会期间,由川大智胜设计制造的 “空中管家”吸引不少参展观众的眼球。“这个立体空间叫穹顶,系统主要是帮助塔台管制员模拟飞机起降,进行仿真训练。”现场技术人员介绍。
空中交通管制系统技术门槛高,曾长期为欧美产品所垄断。川大智胜,一个从校园中蹿出的一匹 “黑马”,何以研发出“四川造”空中管家,成为我国空中交通管理领域的大型软件和重大装备供应商?
校园中蹿出的“黑马”
提到川大智胜,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游志胜。1985年,“海龟”游志胜在四川大学组建课题组,围绕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开展研究,并于5年后组建图形图像研究所。
“当时四川大学计算机系有很强的科研实力,但大部分成果都未得到应用。研究所的成立很好地集中优势力量,推动重大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并进一步产业化。”谈到公司前身时,游志胜说。
当时的中国,创业热情高涨,大潮涌动,立在潮头一批高科技从业人员,成为这股热潮的推动者。
2000年8月,经四川大学批准,研究所改制为四川大学智胜图像图形有限公司,公司借用了游志胜的名字,将 “志”改为“智”,这时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深切地认识到,理想要变成现实,智慧更重要。随后,公司整体变更为四川川大智胜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新进程。
依托大学的创新研究平台,川大智胜进行了图形图像技术和实时软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完成了核心产品空管自动化系统、仿真模拟训练系统和地面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与技术开发。
川大智胜成立后,公司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至2011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73亿元,同比增长19.7%。今年上半年销售增长更达28%。
出奇制胜靠研发
空管装备的技术复杂、难度高,同时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对空管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突破在于创新,关键在于人才。
翻开川大智胜人事构成:420余名员工,80%以上技术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博士、硕士和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50%以上。在完成和实施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过程中,形成了一支具有很高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又较为稳定的技术骨干队伍。
不止于此,在公司发展中,川大智胜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成功引进5名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多名国内专家,大大加强公司的科研力量,提高了科研能力。
“坚持创新,公司才有跟欧美公司叫板的底气。”游志胜介绍,从2008年至今,川大智胜公司的研发支出始终保持在营业收入的10%以上。
川大智胜现有专利54项,其中今年上半年就获得8项。“运用图形图像处理的核心技术,公司还推出了地面智能交通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机场塔台视景模拟机……”川大智胜技术部门负责人如数家珍,“根据市场需求,基本上每年都有新产品”。
“国家对空管系统的国产化非常支持。用‘中国造\’替代‘欧美造\’,就是我们的市场。”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川大智胜在空管、仿真、智能交通领域将迎来很好的发展机会。
目前,川大智胜通过建立智胜研究院,开展空管及智能交通传感网络新技术研发,正酝酿着下一次出奇制胜。
科技厅点评:产学研一体化,川大智胜做出了积极探索。这样的成功不是偶然,从1985年课题组的成立算起,游志胜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过了26年。知识能够创造多大的财富?川大智胜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点“石”成金实验室延伸出大产业
在普通人的意识中,纤维是很软、很柔的物品——可在四川航天拓鑫玄武岩实业有限公司的产品中,却有一种名为玄武岩纤维复合筋的产品,其强度竟是钢筋的3倍。
通过近10年的科技攻关,玄武岩纤维这一新型纤维材料,在成都龙泉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生产车间的点“石”成金,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带来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拓鑫公司参与制定的“国家及行业标准”,也正引领着整个玄武岩纤维行业快速前进。
借别人的桥 走自己的路
几十台拉丝机一字排开,细如蚕丝的玄武岩纤维从通红的熔炉中飞快吐出,而后成束、成卷、复合成筋……走进拓鑫公司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火热的场面。
玄武岩纤维制造技术的早期研究源于前苏联,通过高温熔化玄武岩矿石拉制成的纤维,由于其重量轻、抗拉强度大、耐腐蚀好、耐高低温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道路桥梁建设、树脂基复合材料、防火阻燃材料、纺织品等领域。
2003年,玄武岩纤维孵化项目落户成都。“从几个人的研发团队起步,难以想象能走到今天这么大的规模。”从原始研发团队一路走来的拓鑫公司技术部部长喻克洪感慨到。
2004年,实现首次拉丝,但纤维粗细不等,达不到连续成型。2005年夏,通过项目组连续几个月不分昼夜的努力,第一台设备实现定型。到2007年,在龙泉实现小规模生产,多种后续产品也陆续产出。到2011年4月,拓鑫公司搬入了规模更大的新厂房,实现规模化生产。
目前,拓鑫公司的生产技术已经进化到第三代。“在全球范围比较,我们已经实现了技术的领先。”公司副总经理鲜平介绍说,从原始研究到技术进步,公司自己的人全程参与,并参与制定了11个行业、国家相关标准,“新技术研发可借别人的桥,但要走自己的路。”
市场倒逼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如果说科技成果是个“0”,那么拓鑫已经有了无数个。但深耕市场的拓鑫人知道,只有经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在“0”之前加上实数,整个数字才会有价值。实数从何而来?拓鑫人从市场中找到了答案——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鲜平介绍,拓鑫在薪酬机制中,将研究成果与市场销售挂钩,直接项目团队可享受该成果带来的销售提成。
“科技研发与市场销售的结合,带来了从设备到产品的快速更新。”鲜平说,从最初的无捻纱、纤维布等单一产品,目前已经开发出30多种产品,部分产品远销海外,并有了国际代理商。
由于拥有成熟的玄武岩纤维生产线技术,从2009年开始,拓鑫公司已成功将第一代制造设备技术成果在国内实现转让。去年组建的外贸小组也战果颇丰,已谈成亚美尼亚、沙特等3个海外项目成套设备转让。
“我们也学会了欧美人的生意经,你买了我们的硬件设备,那还得匹配我们的核心控制操作软件,这是需要另外付费的。”说到设备的外销策略,鲜平颇为得意。拓鑫公司目前已经申请了19项专利技术,掌握了从设备到软件配置的核心技术。“有了这些独门秘笈,对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60%。”
从实验室一路走来,如今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的新材料公司。拓鑫公司尝到了成果转化的甜头。
科技厅点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借鉴、内化、转化,在科技研发道路上,拓鑫走出一条“弯道超车”之路。而在踏上市场化道路之后,通过市场反哺研发,研发推动市场,拓鑫又搭上新材料产业的高速列车。
新闻推荐
这里,藏着每个人心里的旧时光□余如波本报记者张良娟庞峰伟2012年4月20日至5月31日,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共同主办的首届安仁博物馆月让百岁安仁进入“营销元年”。2013年4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