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雄关满城春
——嘉峪关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曹义成
秋日的嘉峪关市,在蓝天雪峰的映衬下,碧水绕城,树木苍翠。走进市内,宽阔笔直的道路绿树遮阴,镶嵌绿地的小区花团锦簇,大大小小的公园星罗棋布。不出城而赏园林之美,身居闹市便享花香之怡,这样的“生态宜居宜游宜业家园”梦想,对身处戈壁滩的嘉峪关市民而言,已渐行渐近。
2013年8月,“全国省级党报看甘肃”采访团来到嘉峪关,30多家省级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记者更是由衷地发出“太美了!令人振奋!”的赞叹。
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让这个昔日戈壁滩上的边陲小镇,变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绿色明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嘉峪关市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必须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放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同部署、同规划、同推进,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新路子。”嘉峪关市委书记郑亚军说。
生态立市成就绿色梦想
嘉峪关有什么?有人说:一座关城、一个钢厂——嘉峪关关城、酒钢公司。
其实,虽然地处一片戈壁之上,但嘉峪关所蕴含的宝藏远不止此。就历史、文化、区位、资源而言,嘉峪关“禀赋天生”: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关隘——玉门关的最早设置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嘉峪关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长城文化与丝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地,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魏晋墓群、西部八达岭之称的悬壁长城、亚洲距城市最近的冰川“七一”冰川等著名文物古迹和景区景点。
嘉峪关市地处西陇海经济带上兰州、乌鲁木齐两个省会城市的中心,是新亚欧大陆桥上的交通要冲,同时还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碳钢和不锈钢生产基地,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雄厚。 (转2版)
绿染雄关满城春
(接1版)
巍巍祁连山还为嘉峪关市涵养了三大水源:祁连雪峰上的固体水库、穿城而过的讨赖河、储存丰盈的地下水。
“生态文明建设是嘉峪关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我们要把嘉峪关的优势用足,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方式,也成为发展的成果。”嘉峪关市市委副书记、市长柳鹏说。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嘉峪关市有先天优势,但更不乏后天的执著探索。
嘉峪关市始终把园林绿化工作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将生态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以公共绿地为重点,城市道路绿化为骨干,景区、公园绿化为核心,庭院绿化为基础,环城绿化为依托的发展思路,逐年加大绿化投入,近3年每年投入都在1.5亿元以上,每年的绿化投入都是“十一五”的总和。
嘉峪关市充分调动全市党政军企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连续18年开展向荒漠要绿洲、在戈壁建家园的绿化“接力赛”,累计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100%的城市道路得到绿化,社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24个居民小区成功创建市级“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小区”,绿化面积达到了2262.3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7.1%和32.6平方米。
嘉峪关市引进耐严寒、成活率高、观赏性强的树种,注重提高绿化的高度、密度和层次感,着力打造“车在树下行、人在树下走”的良好生态格局。
“在嘉峪关,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都难!”嘉峪关市建设局党办主任王俊韬说,即便如此,嘉峪关人民依然对改造生态环境充满希望。如今,市民们每人每年贡献绿化费224元参与义务植树:每栽一棵树,挖开一米见方的大坑或沟槽,筛出细沙,再掺入从外地买来的土壤,隔15天浇一次水。如今,2000多万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嘉峪关市充满绿色的生机与魅力。
嘉峪关市舍得投入,在中心城区拿出575公顷“黄金宝地”,巧做水文章、做活水资源,建成了13座水面湿地公园,淡季蓄水、旺季用水,在满足城市绿化和工农业用水需求的同时,使人均水域面积达到22.9平方米。
“公园建设投入大,看似吃了亏,但算生态账、长远账,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柳鹏说。
做足水文章擦亮旅游名片
走进嘉峪关南市区的讨赖河两岸,只见河水碧波荡漾,岸边绿柳依依,各色鲜花竞相绽放。傍晚,人们三五成群来到这里,一边散步,一边欣赏美景。缤纷绚丽的彩灯亮了起来,倒映在碧波之中的灯光色彩斑斓,远远望去煞是迷人。突然,伴随着激昂的乐曲,河水中一泓气势磅礴的喷泉直冲云霄,在不断的变化中呈现出雄鹰展翅、孔雀开屏等各种曼妙“舞姿”,引得观众连连喝彩——长160米、宽32米的巨大水幕电影“开演”了。
讨赖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是嘉峪关市近年来加快新城区——南市区建设的重点工程。以前的讨赖河,由于长期无序采砂和倾倒垃圾,河道两岸砂石裸露,满目疮痍。在生态立市战略的指引下,随着南市区的快速建设,同步改善市区段讨赖河水环境已成当务之急。从2010年开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投资8亿元,开始实施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经过近3年建设,6.5公里长的讨赖河市区段已形成连续水面景观,成了市民夜晚消遣纳凉的必去之地,更成为嘉峪关的游览胜地。
在此基础上,嘉峪关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湖光山色、戈壁明珠”城市这一目标,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塑造自然美、生态美、协调美的城市风貌,先后建成雄关广场、体育馆、城市博物馆、气象塔、嘉峪关大剧院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和4A级东湖生态景区、迎宾湖园区、森林公园、龙王潭遗址公园、中华孔雀苑等景观工程。这些城市“绿色明珠”和周边雄浑的关城、瑰丽的黑山湖草湖湿地,以及祁连雪峰、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柔美、灵动又不失厚重的山水画卷。
资料显示,嘉峪关市去年全年接待旅游人数281万人次,旅游收入16.19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更是同比增长30%和50%。
水美了雄关,润了雄关。绿色成为这个城市的表情,成为旅游的名片。生态宜居之城嘉峪关正以独特的魅力,让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绿色家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座美丽的城市,耳闻潺潺流水、手扶葱郁绿色、满目广厦华栋,恍若置身秀美的江南水乡。广场上、公园里、街道边,闲适的人们在习习晚风中散步、聊天,沉浸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好生活。
家住长城街区的李大爷,是几年前从河南老家迁来的“移民”,最初就是看上了嘉峪关市风景好、街道干净。现如今,李大爷对自己的生活更是满意。自从家门口的森林公园建成后,李大爷每天早晚都要到森林公园溜达一圈,舒活舒活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累了就在森林公园的长椅上歇歇脚,李大爷自称逍遥自在似“神仙”。
“上了一天的班,吃完晚饭,带上孩子,在附近树影婆娑的公园、芳草萋萋的住宅小区里散散步,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享受。”正在迎宾湖园区“走湖”的马女士说。
嘉峪关的美,不仅体现在外形,更体现在内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推动嘉峪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无形力量。近年来,嘉峪关市的发展引人注目: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6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各项人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8.54亿元,同比增长14.4%。
与此同时,嘉峪关市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着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
嘉峪关市加快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进程,初步形成了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市上实施了城乡户籍一元化、社会管理扁平化、“平安和谐细胞”等三大工程,建成了社会管理服务、城乡一体化服务和社会矛盾大调解三大中心。撤销街道并组建了30个新型城市社区,对17个行政村实行了社区化管理,培育了6个城乡标准化示范社区。嘉峪关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9个社会管理创新典型培育城市之一,其经验得到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交流推广。
嘉峪关市还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大病医疗救助体系,社会基本保险覆盖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4%和95.6%。开通“12345”民生服务热线,整合社保、民政、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为1.1万多名60岁以上老人免费配备了“一键通”呼叫终端,提供政府补贴的亲情式居家养老服务,初步建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企业化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所有社区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娱乐区,主要街道都有阅报栏、宣传栏、信息栏,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宽带网络通村组,体育健身实现“一村一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不断新增新能源公交车,全面推行公交公营改革,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乘车环境。
如今,嘉峪关市正在以这样一种精气神,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新征途上阔步前行。
新闻推荐
搭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二)(三)︱︱中阿博览会顶层设计解读(一)2000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一度是世界最为繁忙的贸易通道,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就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行贸易往来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