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琨
“在日照,不敢说自己是文化人。”
这句话,是北京日报副刊部高级编辑李培禹老师说的。这句话,通过微信传达给所有来过日照和没有来过日照的朋友圈里的朋友们。
我们理解,文化对社会的作用,表现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而文化人就是文化在整个社会的外在体现,文化人负责在社会发展中传播文化,用自己掌握的文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探寻日照文化的印迹,让我们对日照有了全新的认识。
历史文化——— 日照 有传奇故事的地方
文化,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日照采风的短短4天,我们却仿佛背上了半部历史。日照的洁净和休闲,日照的阳光和容纳,日照的传说和历史,让人感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城市。
但是,面对历史深处的日照,我们依然能从那些参天大树上读出西周的姜太公和南北朝刘勰等等先人的故事。
日照英才辈出是有渊源的。在日照,不同版本的传说各有记载。西周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姜尚,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评论家、中国第一部批评著作《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等,故乡都是日照。日照作为沂蒙老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8万人参军,并有44万人次民工支前,陈毅、徐向前、罗荣桓、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日照工作过。
难怪日照人在整理自己的历史文化时,会骄傲地盘点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从古代挖掘到现代,和着海风,似乎先人们也赐予他们无限的智慧和启示。
下着雨,打着雷,我们的脚步没有停顿。一座浮来山,一棵银杏树,组成了一个个传奇故事,吸引着我们前往探寻。我们是冒着大雨到达银杏树前的。那雨,瓢泼一般,据当地人讲,是我们这些文化人把雨从四面八方带来的。
浮来山和银杏树都在古代的莒国土地上。
浮来山被称为仙山,银杏树被称为天下第一银杏树。浮来山古银杏树,也有人管它叫“银杏之祖”。它阅尽沧桑三千载,不仅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留下了许多轶闻趣话。古银杏树参天而立,远看形如山丘,龙盘虎踞,气势磅礴,冠似华盖,繁荫数亩。树下古碑林立,诗词萃集,留下了先人的许多题咏纪略。关于它们,也有许多典故。
一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热情地说起这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时,充满情感。
传说,在树下鲁、莒两国国君曾结成友好同盟。刘勰在此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巨著《文心雕龙》。郭沫若曾来浮来山参拜,亲手题下“文心亭”、“校经楼”。专家考证,银杏树高26.3米,树冠遮地二十余亩,树干周长15.7米,八个成年人伸展开双臂才能将其合围。也有考证说,此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经国家林业部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这棵古银杏树历尽沧桑,有诗曰: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秦柏汉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
这些民间传说和记载,传承了银杏树的历史,也把莒县放在了日照版图重要的位置上。
太阳文化——— 日照 太阳升起的地方
有许多人曾经寻找过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一般来说,越往北的太阳更早升起来。也有人说,没有最早之说,因为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转,按照国际经纬来说就是国际日界线上的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了。太阳在世界的什么地方首先升起,在中国的黑瞎子岛?在新西兰东海岸小镇?在西太平洋的岛国基里巴斯?
今天,我们来到了日照,这里是“海上日出,初光先照”之地,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太阳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起源地之一。
日照,历来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有一个民俗节叫太阳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农民们把新收获的麦子做成太阳形状的饼,供奉太阳,感谢太阳给了大地阳光,让人民有了食粮。后来据说这饼越做越大,其中厚的就叫锅饼,薄的就成为了今天的山东大煎饼;诸多的太阳文化也成就了日照的别称——— “太阳城”。
想象中,那种场面一定非常壮观,至少很神圣,充满圣洁的光芒。正因为光照充足,降水丰沛,所以日照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被许多来这里的文人墨客誉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这样,我们就不再奇怪为什么日照能够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绿茶产区和毛竹生长带了。
每天清晨,只要不是阴天,太阳在天海交接处升起,突破云层展现万丈霞光。初升的太阳在很多人心里似乎意味着希望,同时,也预兆一天新生活的开始。这个时候看到的太阳,就是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看到的。迎接曙光,崇拜太阳,不是从今天开始的,早在古代就有,现在日照仍然保留着很多太阳文化和太阳崇拜的遗迹。
莒县凌阳河出土的“日火山”和“日火”陶文以及陶器上出现的大量太阳纹,都充分证明日照地区东夷先民的太阳崇拜传统。《后汉书·方术列传·赵彦》记载:莒有五阳之地:城阳,南武阳,开阳,阳都,安阳等地名,都是古莒国太阳崇拜的直接证据。
如今,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提高了,我们有条件用相机把看到的一轮橘红的太阳跳出海平面并缓缓升起的那一刻景观拍下来了,试想,过去的多少美景曾伴随过我们的先人。
祖国大好河山的滋养,太阳的传说,让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今天的日照人民,依然沉醉在阳光下幸福地生活。
日照的太阳不是专为使人惊叹而“兴建”的,它是一种恩赐,是一种世代不变的温暖呵护。
今天的日照向人展示着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种新生活的开始。这大概也是上天的愿望:日照人在魄力上是超人超高的,他们是能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人。
旅游文化——— 日照 凝聚人心的地方
沿着日照的海岸线走,会生发诗意。
有人说,只有在日照,才有这百公里的海岸线。海岸线上有六十四公里的优质沙滩,曾经被专家们称作“中国沿海仅存未被污染的黄金海岸”。这不能不说是日照值得骄傲的景致之一。
虽然没有时间去参观,但是,除了我们下榻的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在日照我还收集了几个景点,诸如竹洞天景区、龙门崮景区、丁肇中祖居、刘家湾赶海园等景区,想必都会有独特别致的景观和情韵。于是,和《常州晚报》的艾英主任、《北京文学》的黑丰主编商议,希望有机会再来日照,完成这些没有实现的赏景心愿。
有些朋友是第一次来日照,开始并没有把这些丰富的内容和日照联系在一起,形成对日照完整的认识。他们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慢慢地将眼前的一切和静止的图片结合在一起的。身临其境,瞬间没有疏离感。那感觉像是走进了余音绕梁的空间和歌者,读日照,展开对话。
来到日照也是一个起点。边走边拍的行为过程本身就是追寻精神家园的旅程。时间从我们认真的笔录中静静流过,向着明天而去。
我们的现实感和文字的过去式遥相呼应,产生了新的不同一般的意义。这是在别的地方所没有的。
海岸线平展地伸向远方,没有纵深和高度;绚丽的太阳升腾出质感的画面,画面平静,充满希望。
我们用镜头观看日照现代文明中城市的生活与浑然天成的人文景观。只是,在镜头中,我们感受到了日照独有的温情——— 那是渔船和赶海人、民居与高楼、街道与森林、车队与港口的一组对比画面。
日照,是诗人气质,平民情怀。它没有把农村推远,却同时把城市中的建筑做成了人民生活的另一种标本。日照人能唤醒勃勃生机,他们发出自己的光芒,他们会给我们的心底留下印迹。他们的魅力在于他们有自己的文化。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了《五一七天乐——— 劳动最快乐》五莲山旅游风景区专场,节目中展示的秀美风光,厚重的人文传说,以及泥老虎、昆山玉等特色文化产品。
据说,中央电视台聚焦五莲山,这是第二次。
2012年第六届杜鹃花节期间,央视七套《乡约》栏目在九仙山录制播出了一期节目,专题介绍了五莲风土人情及五莲剪纸、五莲割花等地方文化元素。为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利用五莲昆山玉石仿制丹土遗址出土文物玉琮、玉钺、玉璇玑作为旅游纪念品,推出绿茶、煎饼、栗蘑、花生“五莲四宝”商品,开发割花、刺绣、剪纸等“非遗”产品。使“近海山地、水墨五莲”县域旅游品牌得到广泛传播。
小时候常听从广播里听的经典吕剧《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唱段婉转优美,酣畅淋漓,据说也是日照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日照,更接近于一种感情,一种幸福的感觉。
日照不仅是在表达一种理念,而是在努力实现一种理念。
日照以它独特的身份吸引更多的目光与注视。日照,和太阳有渊源的梦想之地,有理性的演绎,也有灵感的发挥。当代社会的快节奏、速度,这里都有表现,只是没有表现得那般张狂。临海的房间,只要推开一扇窗,就真正看到日照的生机鲜活,就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好心情,好景致。
日照,冷静地收藏好自己城市的激情,一片林海中,日照文化的力度和广度超出人们所有的想象力。
(作者单位:中国国门时报)
新闻推荐
今年1月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6%,呈现出稳健增长态势———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有东士朝 平乐今年1月份,在外贸竞技场上,莒县再次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