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波 李刚
11月22日,米易县白马镇龙塘村六组村民陈天凯在自家的果园里,望着满树的椪柑低头叹息。椪柑熟了已有半月,可前来收果子的商贩却不见踪影。
“去年这个时候,果园里挤满了收果子的商贩,1.4元一斤的价格商贩抢着要,2000多株椪柑没几天就卖完。”陈天凯说,“前两天有个贩子到这儿狠杀价,只给0.8元一斤,还说云南宾川椪柑的价格比这还低。”
对于今年果子的收成,陈天凯不敢想,可低价贱卖却是他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而这一滞销现象也正在米易县白马镇小街村、龙塘村上演。
而同样也是在今年的5月,盐边县北部地区因“膨大剂”和气候等因素影响西瓜滞销;11月初,米易草场乡番茄出现滞销。而更早,可追溯到2008年的“芒果伤”和“石榴伤”。
虽然,这些滞销问题随着政府职能部门、媒体等社会力量的介入,最终得到解决,但却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攀枝花特色农业到底该走怎样的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专家、农户,得出的结论是,攀枝花特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迈过“定位”、“设施”、“意识”、“市场”“四道坎”。
新闻推荐
米易民族中学:打造一个“心灵家园”□李义鑫本报记者胡波文/图在米易县民族中学,每个班都有数名留守学生。怎样使留守学生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呢?学校想了许多办法去关爱他们,力争把学校打造...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