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海拔高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的产出。一般说来,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更适宜农业生产,这也是为什么农业发达区域多集中于地势低缓的平原和河谷地区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攀枝花米易县,海拔高度与气温高低并没有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当地人因地制宜的立体农业模式取得了成功,演绎了“不同的高度,一样的幸福”!
拿虎湾:鱼塘“养”出幸福
11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米易县湾丘乡热水村2社的拿虎湾,看到的是一片别致的景象:奔流不息的安宁河畔,大大小小的鱼塘一眼望不到边,就像一面面明亮的镜子,镶嵌在阳光下四通八达的水泥路网中间。几辆运鱼车停靠在路边,等待着村民收网起鱼;好几个还没灌水的鱼塘正在加紧修建……
“来,加把劲儿,这网鱼可真不少啊。”村民杨荣洪家正在收网起鱼,路旁有2辆运鱼车就是来收他家鱼的。一条条翻腾的鱼儿溅起阵阵水花,看着网里活蹦乱跳的鱼,杨荣洪脸上也笑开了花。
“这一季鱼长得不错,平均2斤左右,这样的个头最好卖。”正卖力拉着网子的杨荣洪说,“现在鱼的价格也较高,以鲤鱼为例,均价达到了6块左右。”鱼养得好,价格也高,难怪这些养鱼人一个个都喜笑颜开,争着开挖新的鱼塘。
按常理说,拿虎湾位于安宁河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最适合的应该是种植业。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里的村民与养鱼结下了不解之缘,村里人多半都靠养鱼走上了致富路。
“这里曾是一片甘蔗地,原来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种甘蔗,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1984年起,我们开始建塘养鱼,最初几年不懂技术、没有经验,也没什么效益。后来,我们四处奔走,讨经验、学技术,再与这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才慢慢摸到了门道。”回首过去,热水村党总支书记陈朝华感慨万千。
放眼全国,淡水鱼塘一年养两季的并不多,这正是拿虎湾村民利用攀西地区充足的光热资源,经过多年实践后换来的成果。不仅如此,拿虎湾鱼塘单季亩产超过2吨的产量,曾让到此地考察的农业部副部长牛盾惊叹不已,甚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质问:“产量这么高,你们是不是在‘放卫星\’哦?”
对于拿虎湾鱼塘的超高产量,渔场场长李勇华给我们作了详细解释。首先,高产得益于攀西地区强烈的光照和较高的气温,因为水温低时鱼生长速度缓慢,反之则生长迅速。其次,有了多年养鱼经验后,拿虎湾村民个个“艺高人胆大”,全部采用技术难度较高的高密度养殖,外地鱼塘一般水深1米多,而这里的鱼塘全部深2.5~3米,1亩鱼塘要养2000尾左右的鲤鱼,再配上能调节水质的鲢鱼和鲫鱼,亩产超过2吨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密度养鱼对技术要求高,但这么多年来,我们从来没出过大问题。”说起这些,李勇华很自豪,“另外,我们400多亩鱼塘这一季的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吨,按目前的价格,产值将达到1200万元以上,这更坚定了我们发展水产养殖的信心。”
养鱼已经形成了“气候”,但拿虎湾村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们打算以鱼塘为依托,把周围的荒山开辟成果园,把这里打造成一个休闲观光旅游中心。”陈朝华说,“目前,具体规划正在制定中,相信以后的拿虎湾会越来越好!”
贤家村:大棚“种”出幸福
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距离安宁河较远,没有肥沃的土地。3年前,村民们只在坡地上种些豌豆、小麦之类的作物,眼巴巴看着河谷地区的村民种植大棚蔬菜发家致富。而现在,一切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11月16日,记者在贤家村11社看到,经过田型调整的坡地变成了相对平缓的梯田,洁白的钢架塑料大棚一个挨一个,不断向山上蔓延,与河谷地区平坦开阔的大棚景观形成了鲜明对比。
眼下正值早春蔬菜栽插时节,大棚区内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忙碌的村民来来往往。而每个大棚内,往往都是全家人出动,栽插、浇水……忙得不亦乐乎。这两年尝到了种植大棚蔬菜的甜头,村民脸庞上都绽放着笑容。
在一个大棚里,记者遇到了刚满20岁的小伙子陈秋。
“我高中毕业外出打了2年工,今年父母叫我回来一起种菜。”陈秋告诉记者,“现在对种菜不在行,暂时还帮不上忙,每天只能跟着学。”
大棚内,陈秋的父母、亲戚和邻居正忙着栽插黄瓜,一垄垄用薄膜铺好的土地上,黄瓜幼苗摆得整整齐齐。看着他们熟练地在薄膜上开洞、栽插、浇水,陈秋在旁跃跃欲试。“我们这儿农忙的时候都这样,大家自发地互相帮助,人多力量大。”陈秋指着正在栽插黄瓜的大棚说,“像这块1亩5分地,大家一起干,一上午就可以栽完。”
40出头的徐付春也是贤家村11社的村民,他一边饶有兴致地看着记者前奔后跑地拍照,一边和记者搭话。话语间,他充满了对现在幸福生活的自豪,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用了三年时间,贤家村靠种大棚蔬菜变了样!”徐付春说,2009年,贤家村开始实施田型调整,改坡地为梯田,大力推广大棚蔬菜种植,短短三年,村民的收入从曾经的一年几千元,变成了现在一亩地一季蔬菜纯收入2万多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怕卖不出去,只怕种不出来!”最让徐付春自豪的是,他们的菜根本不愁销路,“每一季菜还没有上市,收菜的人就来‘扭到费\’,我们还能看情况抬下价,增加点收入。”
“我现在住的房子300多平方米,你的房子有多大?”说起他家的房子,徐付春颇为得意。种了3年大棚蔬菜的他,已经住进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楼”,“我的房子还有地下室哦,不错吧?”
在“炫耀”自己的同时,徐付春还不忘把自己在攀枝花上班的儿子“奚落”了一番,“这个臭小子,大学毕业后在市里一个工厂上班,一个月2000多块,回来请朋友吃饭都要我给他掏钱,喊他回来种菜他还嫌‘丢人\’,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龙华村:枇杷“结”出幸福
龙华村属于米易县草场乡,这里相对较高的海拔已不适合种植大棚蔬菜。这段时间,村民没有闲着,大片大片的早熟枇杷开始坐果,他们正忙着给枇杷疏果、套袋。
“来,尝尝鲜,这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在龙华村7社的枇杷园里,记者见到了钟国成和聂坤,两口子拿出枇杷热情地招呼大家。“这是早熟品种早中6号,已经开始熟了,你们来得正是时候。”妻子聂坤笑呵呵地说。
聂坤干起活来一点不比男人逊色,只见她熟练地将枝头多余的果子掰掉,然后小心翼翼地套上果袋。“这些幼果好好的,为什么要掰掉?”听到记者这个问题,聂坤忍着笑说,“一根树枝从树干上得到的养分是有限的,坐果越多,每个果子的养分就越少,如果都留着,最后每个果子都长不好,不如一开始就掰掉。”
“所以,粗壮点的树枝,会留下4到5个果子,弱一点就只留2到3个,这样结出的枇杷才能大一些,好一些。”丈夫钟国成接过了话茬。记者留意到,钟国成戴着草帽,手里拿着一把钳子,一直穿梭在枇杷林里,不时弯下腰对正在喷水的喷头进行调整。顺着他走过的地方看去,一股股水流从管上的喷头里喷出来,直接洒向枇杷的树根处。
“高科技啊,都用上喷灌了。”记者赞叹道。“呵呵,这不是喷灌,是改进后的滴灌,都是我老公的杰作,他现在都快成发明家了。”这一次,聂坤没能忍住,直接笑了出来。原来,为了减少繁琐的浇水程序,钟国成和聂坤两口子在龙华村第一个引进了滴灌技术,并在自己家旁边修了一个小水窖。可是由于水质问题,滴灌的滴头老是被堵住,即使用了多层过滤网还是解决不了。情急之下,钟国成想到了办法,他把滴头全部拧开,让水直接喷出来,再在上面套一块窄窄的牙膏皮,把水隔断,水自然就往两边喷了。
“滴头被堵的情况解决了,效果还挺不错的。”听到妻子的表扬,钟国成显得很得意。记者也被钟国成的创新意识所折服。
“种枇杷让我们家、我们村走上了致富路,因为喜欢干这事,所以平时遇到问题也喜欢自己琢磨。”钟国成说,“我家是全村第一个引进滴灌技术的,到现在都还是唯一的一个;因为缺水,我们自己修建了小水窖;因为种枇杷赚了钱,所以我们在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现在,我家干啥都围着这枇杷转,这小小的枇杷承载着我家和全村的希望。”
采访结束前,聂坤指着对面一片小楼房对记者说:“你看这片新房子,地震前绝大部分都是土坯房,这几年靠种枇杷,乡亲们的日子是真的越过越好了,不仅修起了新房子,家里冰箱电视样样齐全,有的甚至把电脑都搬回家了!”
临走前,记者特意到那片小楼房前溜达了一圈,意外发现了一个让人感动的细节,几乎家家户户的大门门楣上,都挂着同样的四个大字——“幸福人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李勇)14日下午,东区表彰在市六运会上为东区代表团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13个先进单位、24名先进个人、25名优秀教练员、25名优秀运动员受表彰和奖励。市“攀钢矿业杯”第六...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