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浩
夕阳下,丙芭路上,一位老人挥动扫帚清扫着公路。扫帚用力处不时扬起阵阵尘土,留在他身后的是一路洁净。
单衣、单人、单影,在黄昏的山风中显得有些萧瑟。那顶破旧的草帽下,是一张历经沧桑的古铜色脸庞。
这位风雨无阻,每天都会出现在丙芭路上的义务养路人,是米易县丙谷镇的一位基层共产党员,名叫张慈金。已过花甲之年的他,用一种不平凡的坚持,践行了一位老党员学习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2005年3月,丙(谷)芭(蕉箐)村级公路正式通车。这条投资400多万元,全长14公里的路,连接着丙谷镇的2个村,23个合作社,1400多户,5300多人。在“迎冬旅、创国优”时期,芭蕉箐的枇杷基地是米易县的主要旅游景点之一,这条承载着希望的公路不仅让芭蕉箐的枇杷走向了全国,更成为了丙谷镇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丙芭公路通车伊始,张慈金便开始在公路的马鞍山至丙谷糖厂蔗渣场段义务清扫公路。从那时候开始,无论刮风下雨,人们每天总能在公路上看到老张扫路的身影。
最初,人们并不理解张慈金的这种做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这条公路在老张每天的清扫呵护下,长时间保持着干净整洁的状况,给路上的行人和过往车辆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效果。于是,大家渐渐明白了老张的苦心,开始自觉爱护公路。慢慢地,在公路上堆放杂物的少了,往公路上乱扔垃圾的也少了,良好的道路状况和环境得以保持。因为天天都义务清扫公路,在这条路上南来北往的人也慢慢认识了张慈金。后来,每天老张扫完公路,总有沿线跑车的师傅主动送他回家。
“都说想致富,先修路,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帮我们修通了丙芭公路,我们大家都很高兴。这条路方便了乡亲们出行,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有义务加强公路管理,让这条路更好地造福老百姓。”这段话,张慈金从最初一直说到现在。
这就是张慈金,一个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一个平凡的义务养路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荟琳)近日,记者从米易500千伏变电站新建工程施工项目部了解到,其一期工程——米易500千伏变电站开关站新建工程正顺利推进,预计今年5月底具备投产条件。届时不仅可与全市其他变电站形成...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