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泓霖
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攀枝花学院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始终坚持立足于“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学院”的发展定位,以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高校先进,全省同类高校一流,川西南、滇西北区域经济与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智库”为目标,以“经世济民,和谐管理”为院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
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近年来,学院秉持“经世济民,和谐管理”的院训,团结全院教师,走出了一条“凝心聚力,内涵发展”的学院高水平建设之路。
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学院大力推行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现全院6个本科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已有省级特色专业1个(会计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工商管理),校级特色专业1个(工商管理),校级教学团队2个(会计学、经济学),省级精品课程3门(《会计学》《项目投资管理》《微观经济学》),与西华大学联办的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已招生四届。主编教材18部(《第三方物流》《项目投资管理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基础实验》《CRM实验教程》《财务管理实验教程》等),所有教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使用反映良好。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院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注重对“双师型”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现有专兼职教师61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9名、讲师26名;博士及在读博士14名、硕士4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市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校级拔尖人才3名、校级学科带头人2名、校级教学带头人1名、校级学术骨干5名、校级教学骨干2名,外聘教授6名,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水平、年龄”更趋于合理。
在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上,学院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探索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建立并实行了专业建设师生联席会制度、教案编写规范与管理办法、科研考核制度、青年教师外派见习制度、经管学术月活动制度、班级专业导师制度、教师教学论坛制度,智能试题库试点顺利开展,各项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在实验实训建设上,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实习,不断加大投入,现有管理综合、会计手工模拟、国际贸易、ERP沙盘模拟等5个实验室,面积550平米,同时在成都、昆明、攀枝花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了几十家稳定的校外实验实习基地。
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经济与管理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院—企—政”联合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学院承担理论知识的传授,企业负责实践能力的培养,政府提供对课题及部分专题讲座的支持。自建院以来,学院共为社会输送本、专科学生8800余名,有40多名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9名,毕业生授位率保持在92%以上,60%以上学生到毕业时至少拥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在攀就业的学生达60%以上。学院组建的多个学生团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三等奖,第三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四川赛区一等奖,第四届、第五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四川赛区二等奖,教育部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四川省三等奖,“金蝶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四川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等。在国家、省、市级竞赛中共获奖123人次。计算机,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连年在全校名列前茅。教师中有20多人次获得各级各类优秀称号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中获奖。
面对成绩,学院并没有就此止步。2011年,在总结优化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学院为凸显“院—企”培养特色,引入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众多优秀企业的响应,同年7月,学院选取了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与7家企业签订了培养协议,正式实施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增进企业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还有利于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降低人才流失率,进而降低企业人才流失带来的风险和经济损失。未来,学院还将在前期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持。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近年来,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不仅承担了中国社科院A类重大课题《长远发展战略系统的集成与国家经济安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贡献研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钒钛资源型产业集群研究:基于整合供应链的分析》、攀枝花重大课题《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和《攀枝花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等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还与攀枝花市及周边区域合作,共同开展了相关课题研究。如攀枝花市物流现状调研(2007年)、攀枝花市利用天然气工业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攀枝花市机械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攀枝花市东区产业发展研究(2009年)、攀枝花市西区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研究(2009年)、华坪与攀西经济圈经济合作发展规划(2009年)、攀枝花市人才发展规划(2010年)、攀枝花市东区、米易县、仁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0年)、丽江市华坪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2010年)、《攀枝花市商业网点修编》(2011年)、《攀枝花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银发产业发展研究》(2011年)。
在这些课题的研究中,系统地提出了东区“4+2”产业发展思路和第三产业“1314”发展战略,指出了攀枝花作为四川省二级物流节点对攀枝花的重要意义及发展策略,为攀枝花市机械产业提出了集群化、系统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了区域合作,为攀西经济圈的协调、共赢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为攀枝花各区县及周边地区确定了“十二五”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获得了广泛一致好评。学院还在多年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研究基础上,科学规划了全市范围内的商业网点,构建并提炼了资源型产业的供应链网络模型,研究了矿产资源地区间收益分配机制、川滇黔资源“金三角”的经济合作机制、资源性城市创新机制,提出了攀枝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思路等。这些观点和论点的提出,为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获得了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好评。
截至目前,学院共承担完成了省部级科研课题16项,市厅校级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
每年11月,学院定期开展经管学术月活动,邀请市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来院讲学讲座;针对地方经济和学术新动向,积极组织各类学术活动;搭建了市级重点研究所“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并积极组织申报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学院现已成为攀枝花市经济与管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传播点与创新点。
同时,学院还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先后为攀钢集团、中石油攀枝花分公司、攀枝花市德铭公司、攀枝花市精煤公司等多家企业提供了如会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营销培训等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学院对学生们的殷殷期盼,也是学院老师的责任所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明白自己肩上的重担,也从不畏惧即将面对的任何困难,他们将踏实前进,点亮所有梦想之光,在攀枝花学院育才、树人的光辉教育事业上留下自己厚重的一笔。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晓萍记者刘浩特约通讯员易德文)记者近日获悉,今年以来,米易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服务、提高效能,取得了一季度工作开门红。就业促进工...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