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新闻 米易新闻 盐边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攀枝花市 > 米易新闻 > 正文

高温红色预警下的抗旱镜像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2-05-24 08:56   https://www.yybnet.net/

5月21日,攀枝花市最高气温达42.2摄氏度;5月22日10时5分,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10时30分启动Ⅲ级应急响应。

5月,正是攀枝花市农业生产的关键节点。当高温会同干旱,双重“炙烤”着广袤的农村大地时,抗旱保生产又将以怎样一种面貌进行下去?

有人这样形容天热,地上都能煎熟鸡蛋了。在这个需要共同应对,共渡难关的时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些特别的镜头:巧用技术,打主动牌,下先手棋,以及“孔融让梨”的故事。

●本土观察

米易县撒莲镇湾崃村村民正在打井抗旱。该井深7米,直径80厘米,采用水泥管道筑壁,由10户村民共同筹资投劳修建。

(张从武 记者 刘浩摄影报道)

镜头 水井“攻略”

地点:米易县撒莲镇湾崃村

□本报记者 刘浩

5月22日上午10时许,米易县撒莲镇湾崃村8组村民周尚能提着水管浇灌甘蔗林。水管里流出的水,来自两天前刚刚打好的水井。站在湾崃村8组的土地上,“突突突”的水泵作业声不绝于耳。

现如今,打井已为湾崃村8组抗旱的头等大事。受益于安宁河谷平坦的地势,当地的豇豆、四季豆、水果甘蔗等作物种植颇具规模。正常年份,一户人家年收入至少都在2万元以上。

湾崃村村文书陈先文说,他在湾崃生活了30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今年这么干的气候。

陈先文说:“连年干旱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为了减少损失,湾崃村8组近年来不断摸索各种方式应对旱情,最终找到的方法是打井。”

周尚能和其他9户村民合伙打了一水井。从5月15日到20日,他们连续奋战6天打出了井水,30多亩的土地迎来生机。“我们这口井现在一小时能抽5—6立方水,对缓解旱情有很大作用。”看着股股清水流进甘蔗地里,眉头紧皱的周尚能脸上有了笑容。

多年打井,让湾崃村人找到了诀窍,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打井“攻略”。

“这里地处河谷地区,一般都能打出水来。因此,缺水的时候,村民就根据自己土地所在的位置,喊上几家人合伙打井,既节约了成本,也缓解了旱情。”周尚能介绍,村民们打井有自己的方式,选好位置后,雇用挖掘机挖个3米左右的深坑,垂直安装两个事先买好的水泥管道作为井壁,然后开始人工挖掘,挖7到8米深,再装上第三个水泥管道,然后把周边泥土回填就可以了。

周尚能说:“买材料和雇用挖掘机的钱各户均摊,每户必须投工投劳,折算下来打口井大概要1.3万余元。”

参与打井的人越多,村民也越知道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重要性。陈先文说:“我现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天干的时候盼下雨,雨季时就仔细看第二天下不下雨,如果下雨就控制灌溉用水量,把多的水储存起来。”

在离周尚能新打的井不远的地方,摆着3个用做井壁的水泥管道。年过六旬,满头白发的曾世清跟几个村民在一旁忙活着,准备新打一口井。

“我们几家人已经商量好了,明天就开打,希望早点打出水来。”曾世清说。

镜头 烟苗盖“被”

地点:仁和区大龙潭乡

□本报记者 王卿 特约通讯员 王嘉炜

焦渴的土地上,一垄垄烟苗“冲破”透明的薄膜,同炙热的太阳倔强地抗争着……在仁和区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小石岗村民小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刚种下的烟苗。烤烟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5月22日下午3时,火辣的太阳照得地面泛白刺眼,村民徐天才一家正在地里忙着种植烤烟。记者看到,徐天才和家人在垄上挖出整齐有序的窝,然后小心翼翼地用水管一窝一窝浇水,再用约70厘米宽的薄膜将一垄垄烤烟窝盖上,最后铲上一铲土压住薄膜的边角。当一棵棵烟苗被栽入窝里时,徐天才再一次用水管向窝里浇水,烟苗移栽才算完成。

“虽麻烦,但这方法有效得很,非常节约水。”徐天才丝毫不嫌移栽烟苗工序麻烦。他告诉记者,家里从上世纪末就开始种植烤烟,以前种植的时候不需要盖地膜,浇水也很随意。

“给烟苗穿衣源于干旱。”徐天才说,为了抗旱,搞好烤烟生产,2011年,他在农技师的指导和邻居们的带动下,开始采用这种节水模式栽种烤烟。

“以前在烤烟种植前,需要将整片烟田都灌湿,这样平均栽一窝烤烟需要10—15升水,现在这样栽种至少节约一半的水。”徐天才说,不仅如此,盖上地膜还能有效保持土壤水分、温度和疏松度,减轻病虫害。

2011年,徐天才栽种了5亩烤烟,收入1万多元。今年,尝到甜头的徐天才面对干旱,大胆栽种了20亩烤烟。“虽然干旱,但只要掌握了技术,有勤劳的双手,肯定会有不错的收获。”徐天才乐观地说。

地膜不仅用在烤烟的栽种上,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的村民们,在芒果树下也盖上了地膜。

5月22日,在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

去年11月,混撒拉村从胜利水库调了90万立方米的水到村里水库,由于输水距离约20公里长,加之沟渠为明渠,除去过程中蒸发、流失,最后约有50万立方米的水供村民“保”芒果。为了更合理更节约使用水资源,全村人都在开动脑筋,付诸行动。

周胜红家有30亩芒果地,土质属于酸性红土,在太阳的烘烤下,十分容易开裂。今年初,为了应对干旱,区农牧局技术人员专程指导周胜红采用节水灌溉措施——芒果地膜覆盖技术。“采用这个技术,从挂果到摘果最多浇两次水就可以了。”周胜红说,家里有10多亩芒果地采用了地膜覆盖技术,用水比以前至少节约60%。周胜红说,不管明年气候怎么样,她都要给全部的芒果树盖膜。

面对大旱的考验,芒果种植户李天翠发明了一套节约用水的措施。

“我们现在是在为芒果树计量浇水,这样更加科学合理,更能节约用水。”在李天翠的家里,她拿出一只水表告诉记者,由于输水管道从水库直接架设到地里,用水非常方便,但是在这样特殊的时节,必须想方设法节约用水,以确保全村人共渡难关。今年年初,村里组织芒果种植户们购买了水表,每家需要为芒果浇水时,必须将水表连接上输水管道,按计量为芒果树浇水。“以前没有水表,大家都用水漫灌芒果树,现在有水表了,就开始想办法怎么节约用水了。”村主任刘文虎说,现在每棵芒果树平均只需约100升水,比以前少用一半以上。

镜头 “孔融让梨”

地点:米易县丙谷镇橄榄河村5组

□本报记者 梁波文/图

5月22日下午14时左右,太阳“烤”得地面发烧,温度约43℃。

米易县丙谷镇橄榄河村五组,一辆满载瓶装水的轻卡从一家生产山泉水的民营公司厂房里驶出。车刚过,七八个挑着塑料水桶的村民便涌进厂房来取水。据说,这样的取水已近一月。

从5月中旬开始,干旱像病毒一样迅速侵蚀着米易,紧靠安宁河畔的一些乡镇、村庄也未能幸免,很多村组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丙谷镇橄榄河村的干旱情况十分严峻,尤其是五组、八组,因为离安宁河较远,很多村民家的老水井都干枯了,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饮水。近一段时间来,村民们虽四处寻水、打井,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缺水,很多村民提前就把菜卖完,让地空着,“菜在地里多留一阵,肯定能多卖些钱,可没水想多留都不行。”

就在村民为饮水犯愁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村民听说建在橄榄河村5组的迷昜山泉水厂允许村民随意取水饮用。消息传开,很多村民都涌到这家山泉水厂。

在这家刚成立一年多的民营企业的工厂里,有一口储藏量很丰富的地下水深井,水质很好,可直接饮用。

“厂子本来就是村民自己建的,本乡本土的乡亲有了困难,能不伸把手吗?”公司销售部经理朱维霞反问记者。为了解决村民的饮水问题,从4月初开始,该公司从水井里特别牵了一根管子,直接从厂房里牵到院坝,并安装了水龙头,方便村民取水。

厂里的门卫说:“开始的时候,只有离厂房最近的5组的部分村民来取水,一天只有几家人来担水。后来担水的村民越来越多。这几天,每天都有五六十人来厂里挑水,就连附近的很多企业、政府、村组也派取水车来拉水。一早一晚人特别多。”

当日,橄榄河村村民李宝林家为了能够多接一点水,把自家的拖拉机开进了厂房:“我家人多,一次3个大水桶可以用二三天,免得天天来排队影响大家。”

李宝林感言:“这家水厂真够意思,无偿让我们取水。”

夏季是该厂生产销售的旺季,每月公司可销售七八万件瓶装水,生产用水很紧张。可公司仍作出规定,早上6点半到晚上22点关门,村民都可前来取水。

“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村民接到生活用水更重要的事情呢?”朱维霞说:“照现在的情形看,村民的需水量会增大,厂里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是减少生产量,也要让附近的村民取到水。”

镜头 再“节”再厉

地点: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和苦荞村

□本报记者 江潇文/图 

5月21日,一大早,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三组村民李绍安顾不上吃早饭,拿起准备好的石板直奔自家田里。“8点放水前,得把这些石板垒砌好。”李绍安一边说一边埋头忙了起来。

目前正是稻苗成长的关键期,稻田方整,稻苗青郁。大家忙活时,有小孩喊“有鱼!”仔细一看,稻田边果然有鱼儿在游走。再一看,记者才发现蓄满水的稻田中间被十多块石板隔开,一边是稻苗,一边是小鱼塘。

稻田养鱼的生态模式呈现在记者眼前。8点,李绍安堆好了石板。

李绍安说,现在是稻苗成长期,为防止鱼儿游到稻田里吃稻苗,村民才堆起了石板,再过1个月,稻苗就要“怀胎”出谷子了,这时,石板就可以取下来。以前不缺水的时候,一亩水稻毛收入有2000多元,如今,在1亩的稻田里养1000尾的草鱼和罗非鱼,可多收3000多元,算起来不仅没有减产,反而增收了。

“大旱之年不减产,都是规范化稻田养鱼帮的忙。”李绍安的妻子陈文珍在一旁接过话茬,“养鱼的稻田像个天然的蓄水池,按照技术规范,稻田的深度要有20厘米,鱼塘深度要在50厘米,这样每天早上2个多小时的放水,可以蓄水30立方米,满足家里苕尖的灌溉,一举多得。”

“实行稻田养鱼,真是好处多多。”金家村文书李发国说,既可以种出水稻,又能养鱼获得收入,而且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还能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这样一来,水稻也容易获得高产,同时养出的鱼又能赚到钱。

进入苦荞村五组的田间地里,15个2米左右的喷水铁支架十分醒目。

村民赵魁在主管上转动阀门,喷灌设备启动。随着喷头缓缓转动,只见两道银白色的水注喷射而出,在空中化成雨滴,散落在碰柑和芒果的叶子上。

“这东西,喷出来的水滴跟下雨一样,省时、省水,喷得均匀,还能减少用水量。”赵魁向记者介绍。

在赵魁家的山坡上,有个200立方米的蓄水池,每天晚上2个小时的放水可以蓄100立方米的水,然后通过40米的高位差形成压力进行喷水。

“以前漫灌,浇一亩地要一整天,现在用喷灌,一亩地用水量可以节约50%至60%,刚施的肥料和水可一起渗透到椪柑和芒果的根茎,提高了施肥效率,”赵魁边操作边介绍,“三分种、七分养,养护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做到科学灌水,喷灌省工省力省水省肥又省钱,说到底,就是实现节水又增产。”

在推广节水喷灌的同时,赵魁还在自家的5亩椪柑和2亩芒果树下套种生姜,进行合理密植。

新闻推荐

米易县相关部门主动服务白坡乡抗旱救灾工作

本报讯(罗光鲜报道)今年以来,面对严重旱情,米易县委农工委、民宗、烟办等部门主动深入白坡乡研究指导抗旱救灾和烤烟移栽工作,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落实在基层。他们先后...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高温红色预警下的抗旱镜像)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