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午,永兴镇新民村村民张林琼来到地里察看西瓜长势。
“过几天西瓜就可以卖了,今年的西瓜没受气候的影响,价格应该卖得起来。我们村发展西瓜,全靠两条大堰沟把河水引进地里。”
张林琼所说的河水就是永兴河,她所说的堰就是永兴堰和范坪堰。在靠近永兴河两岸广袤的河滩农田、山林耕地,处处都能看到大小沟渠里流淌着充盈的水……
2月以来,攀枝花三区两县的很多农村被干旱肆虐,缺水严重。与这些地方相比,永兴人是幸运的。围绕永兴河而兴建的永兴堰、范坪堰两大水利工程,让这个拥有22800多人口的农业大镇,70%的人口、51%以上的耕地未受到缺水的困扰。
连年干旱之下的农村水利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受大气候干旱和降雨量减少的影响,8年来,攀枝花农业一直饱受干旱缺水的困扰。”
5月4日,市水务局的一位部门负责人深有体会地说,“大工程抗大旱,小工程抗小旱,没工程抗不了旱。攀枝花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城市,‘十一五\’期间,每年全市投入到水利上的资金是2至3个亿,而到了‘十二五\’,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水利设施上的资金至少将达到5至6个亿。尽管如此,水利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在攀枝花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全市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当下,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摆在了政府的面前:水利工程投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田灌面增加的速度。
“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市水务局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事实上,2010年市本级财政安排资金33亿元,投入农林水事务的仅1亿元左右;2011年,全市水利工程的投入达到了6个多亿,但仅大竹河水库工程就用去了近一半的资金——2.8个亿。
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015处(不含小水池、小水窖),蓄引提水能力6.0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3.32万亩,保证灌溉面积32.67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0.4。但是,全市现有耕地75.99万亩,园地24.11万亩,同时还有35.36万亩后备土地资源需要在水源条件得到改善后转化为有效耕地。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水利设施一直是制约攀枝花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瓶颈”,一方面,攀枝花是一个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另一方面,过境水占全市总水量的96.13%,且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就农村水利设施而言,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但这与农业发展需求仍有相当差距,山区许多堰沟、山坪塘、水渠都是计划经济时代修建的,至今仍有相当部分未整治。
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的区域如平地、大龙潭、红格等地恰恰是最缺水的区域。就连靠近安宁河畔的米易县丙谷、撒莲等乡镇,虽然河道沟渠水利设施基础好,但因为田型调整后,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如今到了早春蔬菜销售的黄金时段,缺水的现实依然十分严峻。
13公里主河道与100公里延伸渠
对于永兴人来说,永兴堰和范坪堰就像成都平原的人对于都江堰的依赖。从1963年到2012年的近50年里,几代永兴人的生息繁衍、农业生产都受益于这两条大堰。
永兴河发端于三条支流,格萨拉乡的支六河、温泉乡的毛坪子河、箐河乡的青山河。
在永兴镇与温泉乡连接的新桥沟口,永兴河在这里形成了较宽的水面,这里是永兴堰和范坪堰的总堰取水口,一个长约30米的拦水坝,有6组高标号的混凝土分水道,汛期泄洪出坝,枯水期拦水进堰。
从新桥沟口到天生桥的4公里,永兴河与永兴总堰并列而行,到了天生桥,永兴总堰分水,向北是永兴堰,向南是范坪堰,永兴河也在这里与两条大堰分道扬镳,河水流入山间峡谷,而永兴堰和范坪堰则从两边山腰的沟堰进入村民的田间地头。到了永兴河的下游,两条大堰与河道的高低落差达到了30米,形成了河水在谷底淌,大堰山上流的景观。
“两条大堰是1963年开始动工修建的,几十年来政府和老百姓投入的资金和劳力可能要超过数千万元,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永兴镇的原堰管公司经理赵立顺告诉记者,从2006到2009年,借助农业综合开发的政策优势,省、市划拨下来的资金达到了近千万元,永兴堰、范坪堰不仅主干实现了“三面光”混凝土浇注,连所有的支渠沟堰都实现了“三面光”。
永兴堰、范坪堰成为了永兴河南北两岸的水利主干,分别惠及六合、范村、新民、新胜、永兴、湾塘、双河、坪田、鹿游箐9个村,15000人,12000亩地。这两条大堰进入田间地头后又形成的大小沟堰共计400余条,总长度为100公里。其中,永兴堰49公里,有效灌面8000亩;范坪堰51公里,有效灌面4000亩。
“如今,永兴河在八九月份的丰水季节,有每秒2000多立方米的流量,而2005年以前是每秒3600立方米,而枯水季节的流量则只有每秒30立方米。无论是枯水还是丰水季节,永兴堰的流量都能达到每秒2.2立方米,范坪堰的流量能达到每秒1.1立方米。”赵立顺对记者说。
近年来,永兴堰、范坪堰及其附属沟堰等水利设施的日渐完善,永兴镇的现代农业走上了正轨,全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向多元化发展,种植大棚蔬菜、西瓜、芒果、蚕桑、园林树木栽培以及发展生态养殖。其中,六合村村子堡组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50亩大棚蔬菜长势喜人。由于支流堰渠直接通到大棚蔬菜种植户的地里。
今年,黄天云家的大棚蔬菜每亩卖到了1.7万元。借助范坪堰直接穿过山地的优势,范村狮子堡组63岁的村民田景文自家5亩多地里搞起了园林观赏树木的种植。田景文感叹:“每年种树有七八万元的收入。这全是大堰的功劳。在以前,在山上种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村民的保护意识
“发展水利,利用好水资源,老百姓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是关键。”永兴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董潮桂对记者说,多年前,村民对河两岸树木乱砍滥伐、对河里鱼类过度捕捞,永兴河的生态曾一度遭受严重破坏,洪涝灾害频发、河道干涸、无水灌田。
六合村81岁的老人曾学义记忆深刻:“我年轻时,这里的青杠树、攀枝花树、杠香树、红椿树多得很。河两岸的冬水田特别多,一年四季水不断,无论多大的太阳,只要站在树底下,凉快得很。”
曾学义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贫困农户开始砍伐河两岸的树木拿回家当柴烧。很多人把树子的下半截枝桠砍了拿回家,所以很多树子都是‘顶上打把伞,底下光杆杆\’,不久就全部枯死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村通了电,沼气进了社,砍树的人越来越少。进入21世纪后,永兴人开始重视和保护起永兴河,永兴河生态得以恢复。
六合村的童自顺是永兴镇第一个承包河段进行生态养殖的人,他在自己经营的河段岸边开起了“农家乐”。“我们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村民都看到了发展旅游业的商机,保护生态环境的人越来越多。为了让客人来这里能看到原始森林、吃到野生鱼、感受到永兴河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委会一直都在鼓励大家多栽树,有树才有水嘛。”
田景文举例说:“水就是钱,在红格有一个跟我一样种植园林树木的人,但他每给树子灌一次水,就要花900元钱,他们那里水是要钱的,每吨水3元钱。因为有了范坪堰,我家种树的条件太好了,每年光水钱就省了很大一笔。”
时下正是春耕时节,为保证均衡用水,永兴堰、范坪堰的主干堰道上,镇上每天都有专人来回巡逻。
用水的管理:农民用水协会
今年3月,成立于1980年的永兴镇堰管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永兴镇农民用水协会。协会虽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却统管着整个永兴镇的水利设施,包括维护永兴镇大小堰渠的运行安全和对水源进行调度使用。
“镇上农民用水协会的成立是顺应攀枝花水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需要。”永兴镇农民用水协会秘书长徐光宗告诉记者,今年来,攀枝花基本完成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了涉水行政管理职能,实现了公益性水利工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在乡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是为了推进灌区自主管理,实现灌区群众用水自主管理、自己维护,达到有序用水、和谐用水、节约用水目的。”市水务局一位部门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已成立了29个农民用水协会。
永兴镇农民用水协会成立后,马上就得到了县水务局的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沟堰干渠的维护。“协会刚刚成立,老百姓的用水意识还没有增强。这段时间正是打麦插秧摘西瓜的春耕农忙季节,对水的需求量剧增,如果不管理好水,不调度好水,就会引发矛盾,我们协会正好履行了这个职责。”徐光宗说。
科学规划和科学实践是一对孪生兄弟,永兴镇对水利发展的思路与上级主管部门不谋而合。
“今年的头场透雨可能会来得很早,山上的槠木花都开到山腰了。我们这里每年的春末夏初,只要山上的野生槠木花从山顶开到山下时,头场透雨就到了。”4月24日,站在范村的通村公路上,董潮桂感叹,“要是高寒山区村子的蓄水池修起来就好了,透雨来了能关住水。”
原来,永兴镇准备利用现有的永兴河、两条大堰,对尖山、复兴、仓蒲、朵格、虎鼻等村子进行修建蓄水池、提灌站的工程,解决这些远离沟堰的高寒山村的用水问题。
在开源节流,发展便利的水利条件的同时,永兴镇还将丰富的水利资源向相邻的乡镇辐射。4月26日,永兴镇永兴村打虎岗一座800立方米的蓄水池建成,它将向邻近的渔门中小学供水,可以解决4000多名师生的吃水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浩5月4日中午,在米易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草场乡龙华村5组。这里住着一对夫妇,丈夫叫蒲正坤,妻子叫杨世敏。2006年春节期间,杨世敏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原本喜庆的...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