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泓霖 实习生 杨云超
随着2012年各高校录取通知书陆续送抵攀枝花市,无数考生在经历了“检阅”后,开始收获步入大学殿堂的幸福。
当人们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定格在高考场上时,与考生息息相关的基础教育事业同样接受着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大考。
“普通高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近年来,攀枝花市不断发展的基础教育事业,为攀枝花在普通高考中不断实现突破注入了新的动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彭伟告诉记者。
众所周知,攀枝花市基础教育发展一度面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等诸多严峻挑战,基础教育在全省始终处于追赶者的行列。面对这些羁绊,攀枝花基础教育如何“披荆斩棘”,开辟一片希望的“绿洲”,记者就此进行了探寻。
重素质培养破除教育“偏见”
据广州媒体报道,广州市某重点小学就读的三年级学生一次考试两科分别考了100分和98分,拿了两个第一,一个正数第一,一个倒数第一。这一消息刊登后倍受争议。
“过去,人们仅仅以考试成绩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甚至学校之间也依靠优等生成绩进行‘较量\’。但这种做法忽略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王行伟说。年过七旬的王行伟是攀枝花市基础教育发展的亲历者,虽已退休多年,但她始终关心着攀枝花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王老师的话透露出,分数论英雄曾在许多人心目中“根深蒂固”。教学质量的高低真的只取决于考试成绩?
“引入RSR评价制度后,学校间教学水平的比较不再只是分数的竞争,而是通过对学校学生成绩、硬件条件、教师队伍和教研课题调研等内容的考核,对比学校教学综合实力。”市教科所副所长彭伟对记者说,攀枝花市自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RSR评价制度以来,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现已成为攀枝花市义务教育阶段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RSR评价制度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及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由过分关注少数优生逐步向关注全体学生转变。
将RSR评价制度引入教育领域,这是攀枝花市在教育实践中的一次探索。
徐杨丽丽是市第十八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师,曾教过初中的她,目前正在该校小学部执教。徐杨丽丽告诉记者:“对比小学、初中的学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方面让教师更费心,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为他们在初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现在不再登记小学生、初中成绩,而是将每科考试成绩划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和A、B、C、D等几个等级,弱化了考试分数,重在提醒学生弱势在哪里、该对哪一科进行强化训练。”作为一名学生家长,陈秀芬对攀枝花市基层教育的变化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以前看到孩子的考试分数,总会拿人家孩子的成绩作对比,而没有过多考虑自己孩子还需要进行哪一方面的提升,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综合发展。
而对于RSR评价制度的引入,诸多学生对其中考试成绩不再以分数体现,改为等级衡量的方式,尤其感受深刻。过去,学生们在成绩公布后,都关注分数的多少,而忽略了考试所体现出自身对部分知识的不足。同时,学生们也认为,考试分数或多或少地会通过各种渠道带给自己压力。实行成绩等级评价后,弱化了分数的评比,学生们普遍感觉来自分数的压力减轻了些,考试结束后也可关注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且对一些成绩居中的学生可进一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彭伟表示:“攀枝花的基础教育开始向能力培养转移,学生不再是人们常说的‘考试工具\’,而是转变成对知识加以运用的思考者和实践者。”
学习的结果不是一纸成绩单,更应该是学生通过学习知识达到掌握、运用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外,攀枝花市还加强对学生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自2007年起,攀枝花市中小学实行了“大课间操”改革,全面开展了中学生长跑运动,让每个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参加体育活动。以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为示范,加强音乐、美术教学工作,严格要求学校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努力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由此看出,攀枝花市在基础教育方面更加注重对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通过一系列探索,攀枝花市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不但较好完成了义务教育之公民教育职责,也为高中阶段输送了更多高质量生源。”彭伟对记者说。
2008年以来,攀枝花市参加中考的人数每年增加1000多人,到2011年达到15408人,比2008年净增3576人,攀枝花市七年级、八年级学生数也处于连年增加的态势。在参加中考人数逐年增加的大背景下,攀枝花市中考成绩连年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特点,为高中教育提高质量提供了更多优质生源。
改革让课堂不再生硬
如果说中考是优质生源的“分水岭”,那么高考则是基础教育的“试金石”。
“近三年来,攀枝花市高考成绩连年取得突破,这不仅包含着基础教育的成果,还与高中教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分不开。”彭伟告诉记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沿阵地,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考质量。
高中新课改推行2年来,攀枝花市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宝贵课改经验,如市七中推行的“五段式模块教学循环新课堂”、市三中结合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校本课程方案”、大河中学建设的“211有效课堂”、市十二中推行的“学案导学”等。
课堂改革使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更新了教学技能,扭转了课堂教学效率不够理想的局面。
市三中历史老师陈剑杰是2012年四川省普通高考攀枝花市文科第一名何希同学的班主任。他对记者说:“以往高中历史教学,着重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有不少学生将课本里的细枝末节背了个遍,但是运用起来总是‘力不从心\’。自从实施‘校本课程方案\’,老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分类记忆、组合运用,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再是文字上的‘拼凑\’,而是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全方位的了解、掌握,学生既节约了记忆知识要点的时间,又可以举一反三对同一类型的知识点进行掌握,达到了学生对知识点活学活用的目的。”
作为攀枝花普通高中教育的“旗舰”,市三中、市七中汇集了全市最优质的生源,虽然学生个体素质有差异,但两所学校在实施的教学改革措施均指向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好发展。
通过一系列教学探索和实践,包括市三中、市七中在内,全市普通高中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面。但无论学校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深化课堂教学,最终都需要高考来检验。
市教科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攀枝花市高考重本上线458人,二本以上上线1702人,三本以上上线2414人,本科各层次上线率第一次全部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取得历史性突破。今年,攀枝花市高考考生重本上线557人,二本以上上线1961人,三本以上上线2736人,本科各层次上线率大幅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破题”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开辟基础教育的“绿洲”,不应只停留在城市学校,而是把范围扩展到乡村,形成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网络。
杨佳燕是米易县丙谷中心学校的学生,2010年,她获得了“教育部、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项目读书征文评比活动”一等奖。杨佳燕告诉记者,在她上小学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电脑是什么样,直到上了小学4年级,她才“零距离”接触电脑。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操作电脑讲课,新鲜感不亚于第一次坐飞机上北京领奖。
相对于城市学校里的学生,杨佳燕接触电脑的时间晚了些,但从杨佳燕身上透露出攀枝花市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正在缩小。杨佳燕也可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大型竞赛、学习电脑知识、上多媒体课……
“近年来,攀枝花市不断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努力缩小了校际、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加强常规管理,督促县(区)和市直属学校按照部颁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督促各县(区)加强对村小的管理,提高村小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彭伟对记者说。
目前正值暑期,杨佳燕告诉记者,原来的假期生活除了完成假期作业外,就是在家温习功课、看电视、做家务。现在她可以和同学参加兴趣班,还可以和同学共同完成暑期实践,这样的暑期生活与城市学生的假期生活同样精彩。
农村学生可以和城市学生共享教育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还应该有师资队伍建设。
市教科所副主任彭伟坦言:“目前,攀枝花基础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城乡教育资源还有差距,但攀枝花市已在着力调整这一‘教育天平\’的平衡。”
对此,攀枝花市将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一方面通过选派更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前往农村支教,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农村学校;另一方面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宏斌报道)笔者近日从米易县纪委监察局获悉,为贯彻落实好省、市纪委关于“三项建设”活动的部署要求,该局以建设学习型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抓手,大力推进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建设。据了解,在落...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