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三农”
“改革不改支农方向”,开业后,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始终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立行之本,充分发挥网点全覆盖优势,富民惠农,襄农共长。以占全市14%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全市80%的农业贷款,98%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承接了全市13万农户23项财政性补贴资金的代付业务。截至2012年10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33.41亿元,占贷款总量的63.08%。
拓展服务对象。一是对接传统农户。向农户公开贷款流程、贷款产品、联系电话等,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卡)9.3万张,发证(卡)面达80%;建立小额信用贷款经济档案11.6万户,建档面达90%。二是对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专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逐户上门调查,商谈合作事宜,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合作业务。三是对接涉农龙头企业。对省级、市县级涉农龙头企业实行一对一的跟进,支持壮大行远牧业、德益果品、丰果农业等14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建成盐边国胜茶叶、大田石榴等4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四是对接行政村,下沉服务重心。充分利用点多面广、扎根农村的优势,让农户足不出村享受优质金融服务,截至2012年10月末,已安装EPOS机399台、POS机145台、ATM机31台;持续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2011年9月,“惠农兴村”工程在米易县启动;同年12月,格萨拉、温泉金融空白乡镇营业网点开业,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户享受到了“普惠式”金融服务。
做实金融服务。农村信贷支持平台初步构建,小额农户贷款管理系统已在全市全面上线并启动二期开发,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贷款农户23022户,余额6.35亿元,占全市同业的98%和88%。农村代理业务平台作用有效发挥,承接了全市13万农户23项财政性补贴资金的代付业务;成功取得代理新农保业务,全市13万农户通过营业网点、自助终端等渠道即可办理转账、社保卡缴费、领取养老金等金融业务,惠及面100%。“惠农兴村”工程持续进行,按照“畅通结算、信贷便利、农户理财”三步走的战略,适时启动“惠农兴村”二期工程,盯住留守农户和进城镇农户两大市场,打造“致富之路”农贷品牌,推出“惠农贷”、“富农贷”和“幸福贷”三大系列共53款贷款产品,360°满足全域农户需求。
充实支农队伍。该行将优秀人力资源向基层倾斜,通过“选拔一批、招进一批、培训一批”的方式,努力打造一支热爱支农工作的,能够吃苦耐劳的、稳定的信贷队伍。截至2012年10月末,该行通过公开考试,共选拔近180名大学生,经系统培训后,全部充实到基层,不仅使基层员工队伍达到年龄结构的生态平衡,更使基层员工队伍文化素质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学历结构呈现良性、适时、趋高等发展特点。
面向中小(微)企业
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是社区性中小金融机构,是中小(微)企业的天然盟友。截至2012年10月末,该行已为1.23万家中小(微)企业授信,占全市中小(微)企业总数的28.74%;向中小(微)企业累计发放贷款46.41亿元,占贷款余额总量的87.64%。
培养牢固的伙伴关系。该行把支持中小(微)企业定为主要发展战略之一,与中小(微)企业结成牢固的战略联盟,建立亲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制定中小(微)企业营销工作目标,定期对辖内中小(微)企业进行“拉网式”调查,有计划地走访,将诚实守信、产品竞争力较强的中小(微)企业作为营销重点,提高营销工作效率。充分利用银企对接会等平台,宣传推介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信贷产品、信贷条件、服务措施等,做到“支持一批、储备一批、吸引一批”,逐步建立健全辖内中小(微)企业经济档案,构建中小(微)企业项目库。
构建有力的机制支撑。该行以打造流程银行为契机,重设组织架构,实施前、中、后台分离,流程作业,提高效率,设立中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微贷业务部,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一站式管理。配备专职客户经理,对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等一揽子专业金融服务,建立客户经理联系中小(微)企业“一对一”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客户经理与辖内中小(微)企业信贷增长率的激励考核,进一步增强客户经理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中小(微)企业发展更新频率较快,经营的真实质量和效益数据信息存在滞后性的特点,该行新建小(微)企业动态监控机制,及时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确保授信决策的质量和信贷资金的安全。此外,该行还制定了评级授信、审查审批、贷后管理等10多个制度办法,从制度上规范了中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流程,有效规避了风险。
提供贴心的金融服务。根据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的特点,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积分贷款、循环贷款等“跨越通”系列信贷产品;与时俱进开发无需抵押的信贷产品,积极破解因缺乏抵押而形成的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这一难题,打造中小(微)企业“成长之路”贷款融资品牌,推出“助小贷”、“扶微贷”、“富商贷”三大系列共84款融资产品。既改变了服务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传统单一的现状,又满足了中小(微)企业不同层次的融资需求,备受客户青睐。此外,该行还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扩大审批权限,缩短决策链条,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推行“一站式”办公,开辟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绿色通道”。
面向城乡居民
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彰显民生情怀,关爱城乡居民,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打造“幸福攀枝花”的目标,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网点遍布城乡、分布村组的地缘优势,决策链条短、灵活快捷的服务优势,在为他们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关爱其中的弱势群体,致力于社会履职,秉承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反哺这片它所热爱的土地。
致力于打造精品网点。改善网点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是该行推进精品网点建设的第一步,现已着手对16个网点硬环境进行美化,通过标准化装修改造、时尚化视觉设计、人性化硬件配备等措施,打造出让客户满意的精品网点。自筹建以来,该行改善服务软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不仅创新服务手段,更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为全部员工配备行服,要求员工统一佩戴工号牌,以更加标准化、职业化的形象迎接客户;新设晨会制度,不仅有晨间问候、仪容仪表检查、朗读服务理念等常规事项,更有前一日工作点评和下阶段工作安排,在增进感情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业务发展;邀请业内知名的培训师,分8期对全行员工从理念、仪容仪表等方面进行规范化服务培训,转变员工服务意识,规范服务动作。精品网点建设不仅给城乡居民带来直接的视觉、感觉冲击,更给他们带来了高质量的服务享受。
致力于提供“普惠式”金融服务。送金融知识下乡,真心真情惠民众。多次开展送金融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致力于“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为广大农户、市民、企业了解更多的金融政策、业务产品,送去“及时雨”。位于仁和区的务本分理处因推广力度大、普及面广、普及率高、群众反响强烈,荣获中央金融团工委、中国银行业协会评选的“2010年度全国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服务站”和四川银监局团委、四川银行业协会评选的“四川省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服务站”,是攀枝花唯一同时获此殊荣的银行网点。在扎根农村的同时,拓展城区市场。在城区推广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个人住房商业用房贷款、个人二手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断满足城区居民日益提高的金融需求。此外,该行还拓展服务网络,大力推广自助结算终端,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结算需求,有效避免了繁琐的现金交易和假币风险,节约了人力资源。
致力于社会履职。积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累计投放信贷资金12.62亿元,支持市中心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扩建改造,大竹河水库工程建设,滨江路改造,仁和区大河中学校舍新建……
支持妇女创业,“贷”动半边天致富。截至2012年10月末,该行累计发放妇女财政贴息小额贷款2921笔、金额1.63亿元,完成省政府下达给攀枝花市政府4000万元目标任务的407.5%,切实解决了妇女创业致富的融资难题,激发妇女“有为、有位”的创业激情。
铺就下岗职工致富路,撑起一片蓝天。截至2012年10月末,该行累计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0.16亿元,持续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为他们带去新福音。
设立助学金,融资融情助圆大学梦。借助市委、市政府“圆梦行动”平台,设立“攀枝花农村商业银行助学基金”,基金额为每年50万元,于2012年9月3日在市总工会举行了首发仪式,旨在资助攀枝花市每年高考中表现优异、品德良好、家庭困难的学子,助圆他们的大学梦。慰问帮扶困难群众,勇挑敢挑社会重担。按照市委、市政府“百千万·干群心连心活动”要求,该行不畏山遥路远,深入对口帮扶的温泉彝族乡,定期看望、慰问对口帮扶的群众,送上慰问物资。切实响应攀枝花市慈善协会号召,动员全辖员工积极为扶贫帮困基金筹集善款112.13万元,共谱“在同一片蓝天下”的温暖之歌。着力支持新村建设,为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米易县草场乡顶针村捐款11万元,助力其村容村貌改善,同奏新村建设之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黎鸿彬报道)为进一步筑牢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今年以来,米易县坚持突出重点,创新载体,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该县研究制定《米易县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方案...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