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自北向南流经米易全境。近年来,米易县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连片推进的举措,在安宁河流域打造出数个党建示范点,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带领农民奔小康。这些示范点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共同构筑起安宁河流域一条最美的党建长廊。
□易正 本报记者 曾仲文
田型调整:亩收入增长近10倍
田不成块地不成型,是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田型调整前的写照。为尽快让村民富起来,2011年,贤家村开始田型调整。面对每亩2.6万元的调田成本,该村11组70多户人家中就有20多家不愿意。村党总支将村两委7名党员分成组,每人包3到4家,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反正工作没做完不能回来。”村党总支书记肖祥顺说。
针对部分农户反映调田和建大棚缺资金,村党总支组织农户通过五户联保贷款100多万元。“大棚建完了如果享受不到补贴,贷款利息由我们几个负责还。”肖祥顺说,党总支必须是农民致富的领头羊,党员必须敢于担当。
2011年3月29日,贤家村田型调整终于启动。目前,该村已经形成千余亩的大棚示范区。通过田型调整,农户们收入增加了,思想也转变了。肖祥顺告诉记者,以前组织村民学农业技术,喊都喊不来,通过田型调整,大棚建起了,不用喊自己都会来。“现在我家搭起了大棚,每亩收入至少3万元。没调田之前,每亩也就3000多元,差别大得很。”贤家村10组村民邱乾坤说。
品质倒逼:打造“龙华枇杷”品牌
“我家现在连水稻都不种了,专种枇杷,所以我非常关心村里枇杷的质量,还好,有村党支部把关。”草场乡龙华村7组村民聂昆说。
村党支部把关枇杷质量?这话听得人一头雾水。原来,在龙华村枇杷供不应求后,出现了个别农户用违禁农药、未成熟提前采摘销售等行为。于是,龙华村党支部组织党员、群众、枇杷协会会员共同议定了“品质倒逼”的界定标准。
对列入“品质倒逼”的农户,村党支部将禁止其使用“龙华枇杷”品牌和继续销售不良农产品,监督种植户作出书面承诺限时进行整改,并向全村及商贩通报。“要是把枇杷品牌整砸了,我们村靠什么吃饭?必须激发群众进行自我管理。”龙华村党支部书记杨利贵说。
“品质倒逼”制度建立后,龙华村党支部通过对2户违规种植户的处理,使枇杷种植户们树立起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如今,龙华村村民如果发现哪家使用违禁农药、或未成熟提前采摘,都会向村党支部报告。
2012年,龙华村枇杷种植面积达3250亩,创收1500万元。
结对帮扶:困难户变富裕户
“现在我家的年收入有七八万元,多亏了村党总支的帮扶。”湾丘彝族乡热水村8组村民万大荣说。2007年之前,万大荣家的经济状况在8组60多家农户中排倒数五名内,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
为尽快让万大荣家的经济状况好转,2007年,热水村党总支书记陈朝华开始结对帮扶万大荣家发展蔬菜、水果等产业。万大荣缺资金时,陈朝华帮贷款,有时直接借钱给万大荣。通过6年多的帮扶,万大荣家现在的经济状况在8组已经排名靠前了。
“我们不但要自己致富,还要能带动群众致富。”热水村党总支副书记黎云学说。村党总支把“带头致富、带动致富”作为党员发展的先决条件,要入党,就要在群众中说得起硬话,既能够带头致富,又要带领群众致富。
2008年以来,热水村发展党员12名,把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5名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个人富裕后,致富能手、致富带头人又分别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帮扶对象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陶泓霖)4月17日,攀枝花市举行2013年烤烟标准化移栽现场会。现场会对攀枝花市烟苗移栽工作进行了指导,还对下一步烤烟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群林,副市长李仁...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