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洁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攀枝花是名副其实的资源之都,特别是钒、钛资源分别占到全国的63%和93%。今年初,国家发改委正式同意设立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攀枝花和整个攀西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随着产业链的逐步延伸和产业集群的加速壮大,攀枝花已进入“资源之都”向“产业之都”、“经济之都”迈进的“质变期”。
处于二次腾飞的关键时期,攀枝花城市和产业的双双转型如何破题: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从阳光优势向旅游优势转变、从区位优势向开放优势转变,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一个经济繁荣发展、交通四通八达、城市宜居宜业、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幸福攀枝花正在加快“孵生”。
A
撕去“工矿基地”标签 推进城市产业双转型
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铁生产基地。然而,在这张荣耀的“工矿基地”标签后面,却有一笔沉重的账。
来自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2012年,攀枝花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是4.1%、3.8%、3.5%;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是73.8%、75.5%、75.8%;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是22.1%、20.7%、20.7%。
数据表明,攀枝花市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仍在徘徊。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是740.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5.7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561.41亿元,第三产业完成152.86亿元。
来自市统计局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钒钛磁铁矿开采量为6320万吨,铁精矿、钛精矿产量分别为2200万和195万吨,钒钛产业总产值为144亿元。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共生矿,综合开发利用难度较高。”市钛产业协会副会长彭天柱说,开发钒钛磁铁共生矿,是攀枝花开发的主要目的之一,4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不仅把国外专家公认的“死矿”变为“宝藏”,还提取出宝贵的钒和钛。目前,攀枝花市钛产业仍以输出初级产品为主,仅以钛精矿为例,每年外运量都在60%左右。
据估算,攀枝花矿产资源的现价超过20万亿。但2012年,全市钒钛产业产出仅144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原因有二:一是攀枝花资源开发规模不大;二是大量的财富在输出初级资源密集型产品中“流失”了。
那么,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据业内人士介绍,攀枝花每吨初级矿产品价格在1000元左右,与价值以万元计算的钛材等深加工产品相比,单位价值非常低。据不完全统计,每生产1吨初级矿产品,同时要产生2.5吨固体废弃物、0.4吨液体废弃物、4500立方米气体废弃物。
来自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烟粉尘、COD排放量分别达11.1万吨、4.1万吨和1701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指标,攀枝花市二氧化硫浓度要从2012年的0.086mg/Nm3,削减到0.06mg/Nm3。”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说,产业结构单一、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日渐暴露。
面对一笔笔沉重而发人深省的欠账,攀枝花的解决之道是撕去“工矿基地”标签,加快建设中国钒钛之都、中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深入推进城市和产业的双转型。
B
创新支撑 弥补“短板”
长期以来,攀枝花号称“钢城”,而从近年来全国钢铁产业发展形势看,单纯依靠钢铁产业要想实现“四个翻番”、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7年经济总量跃进全省第二方阵等目标十分困难。同时,运力瓶颈也已凸显。攀枝花至成都、昆明主要依赖成昆铁路,成昆铁路的年运输能力为2200万吨,而2012年攀枝花的铁路运力需求已达2800万吨左右。
面对2012年宝鸡在钛材方面交出的3.1万吨、265亿元的成绩单,人们不禁要问:“在资源富集、工业基础比较雄厚的前提下,为什么增值产品都不是我们的呢?”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攀枝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采访中,不少钛白粉企业负责人向我们反映钛精矿、硫酸这两种原材料采购成本较高,建议地方党委、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通过规范市场竞争、持续加大“补链招商”力度等方式,降低深加工企业在生产成本和附产物处置方面承受的压力。
市钛产业协会的资料显示:在产能方面,目前,国内钛白粉龙头企业——龙蟒集团及山东东佳、河南佰利联等第一梯队企业的年产能都在10万吨以上,甚至达到30万吨,而攀枝花虽然钛白粉产能和企业密集度在全国单一城市或地区中居首位,但目前投产企业中,产能最高的只有8万吨。在专业化方面,虽然攀枝花企业在白度、消色力、吸油量、耐候性、遮盖力等钛白粉主要性能方面各有所长,但大多生产综合性钛白粉,专用钛白粉几乎为零;而芬兰凯米拉公司在石墨方面的专用钛白粉,虽然同样采用硫酸法生产工艺,但目前每吨价格比中国大多数钛白粉高出1倍以上,达到3万元左右。
由此可见,规模小、同质化严重仍是攀枝花钛化工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可喜的是,攀枝花市钛化工企业已认识到并纷纷采取了应对措施。攀钢集团公司在加快筹备10万吨钛白粉生产线、增资东方钛业的同时,组建了钛白粉研发中心。
民营企业方面,钛海科技结合自身产品优势,锁定了多个行业的专用钛白粉品种研发任务,给塑料行业企业研发的“THR6666”钛白粉已带来了一定的效益;同时将销售重心前移,一方面与经销商成立区域性的专业销售公司,另一方面,将销售团队分派到各地与代理商共同开拓市场。
兴中钛业、钛都等企业则抓住国家对火电行业脱硝提出刚性要求、加快推进汽车尾气治理等利好因素,加紧筹建用于生产脱硝催化剂载体的钛白粉生产线。
其实,在钒钛产业事关全局发展方面,攀枝花党委、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早已伸出,从攀枝花荣膺“中国钒钛之都”,到被列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首批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再到国家钒钛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设立,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已进入国家战略。而攀枝花正在争取的恢复直购电政策等增强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含金量”。
据市发改委主任覃发树介绍,攀枝花还在积极争取土地、财税等配套政策,提升攀枝花在资源配置、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协调、保障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加快破解攀枝花钒钛产业中存在的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创新驱动能力弱等“短板”。
C
留住“阳光” 次级突破
除了钒钛,阳光是攀枝花的又一资源优势。
据市科知局副局长罗昌轶介绍,攀枝花太阳能年均辐射总量、光合有效辐射、年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全年晴日数等指标,在全国划分的五类太阳能资源地区中属于二类地区,且与一类地区相差甚少,是全国可开发利用太阳能最好的地区之一。
为此,早在2008年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攀枝花市太阳能资源开发领导小组,提出了“6+2”的产业发展目标,把发展太阳能产业作为了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
“就目前项目运行情况看,发电效果已超过设计能力的20%。”攀枝花学院2.1兆瓦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这个目前全国最大的民用光伏发电项目的业主单位——云南君昇能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项目部经理龚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看中攀枝花“阳光”的不仅仅是君昇公司。据市经信委能源处负责人介绍,6月底至7月初,包括东方电气集团、三峡水电集团旗下的能源公司等大企业已就投资建设20兆瓦的光伏项目莅攀进行了对接。
“据调查,目前全市公共屋顶面积达67余万平方米,可用光伏发电的面积近57万平方米。”市经信委能源处负责人说,这一数据低于攀钢、攀煤、钢城等大企业屋顶可利用面积。“并且大企业厂房屋顶面积更集中。”而按照120亩至150亩建设一个1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计算,攀枝花发展空间很大。同时,光伏发电1兆瓦产生的电量相当于水电、火电1万千瓦的装机容量。
同样,6月底至7月初攀枝花市拒绝了来自日本的一笔钒产品的订单。“日本企业只购买我们的钒电池液,而不在攀枝花投资建厂。”据市经信委能源处负责人介绍,目前除了攀钢外,金勇公司也具备了年产1000立方米钒电池液的生产能力,同时该公司与具备钒电池电堆生产能力的重庆中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合作生产钒电池。
攀枝花阳光催生的不仅仅只有光伏产业。据统计,在攀枝花744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建成区面积60.92平方公里。这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和产业双转型的空间还很大。
攀枝花对外宣传的形象是: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您错过了海南三亚,不要错过攀枝花。”
“好的人居环境应当是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同时具有完善的城市功能。”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战略组专家张祖光如此解读。
而通过一年时间的推进,全市首批16个旅游新村今年初全面建成,经完善后,新增的1万张床位,也于7月开始陆续接待市内外游客。同时,东区阿署达“花舞人间”、仁和区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米易县康养基地、盐边县红格旅游小镇等大手笔项目,如火如荼的建设,也将加快推进攀枝花城市和产业双转型的步伐。
与此同时,在打破交通瓶颈方面,攀枝花强化了“一家亲”的地域观、“一体化”的发展观、“一盘棋”的大局观、“一条船”的奋进观。今后将依托区域合作联席会,与凉山联手推动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域重大交通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攀西城市群,构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借助“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搭建的平台,与云贵川11个市州共建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同时,攀枝花市还加快推进“两高两铁一水”重点项目,成昆新线建成后,3小时左右就能到成都;丽攀高速、攀宜沿江高速、丽攀遵铁路、金沙江航道规划编制和建设也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力争加快形成市区到成都、昆明3小时左右经济圈,与川滇周边县域2小时经济圈。昆明人已经放话:只要路通了,一大帮“昆虫”都要来。
“如果一年攀枝花有像丽江一样的旅游人次,那是什么概念?我相信我们的农民、我们的市民收入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翻番,甚至于更多。”一位旅游业人士说。
业内人士认为旅游业不但可以解决燃眉之急,还可以为攀枝花寻找到次级突破之路。“按1万元投资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来算,重化工业是最低的。三产的投入较少,但却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说,三产与工业是互补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超记者曾仲文特约通讯员易德文)近日,记者从米易县获悉,该县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财政补贴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受省农发办委托,由市财政局、审计局、农牧局、水务局...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