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转土地上种植的冬枣已经挂果。□陶云升 特约通讯员 曾仲文 文/图
多年来,丙谷镇橄榄河村凭借早春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近年来,米易县农业生产遇到“天花板”,橄榄河村也不例外。虽然,该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但却没有进入丙谷镇“第一方阵”,增幅低于镇里40%的村。
如何奋起直追?橄榄河村党总支决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并在全镇率先开展土地流转经营试点,拟建设一个1500亩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探索强村富民之路。
摸实情找短板
要发展,首先得摸清家底。橄榄河村党总支结合“三公三权三资”专项工作,彻底摸排全村土地情况。
摸排数据显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475亩,其中水田2034亩、旱地441亩,山地面积405亩,人均耕地面积1.1亩。由于无力耕种或吝惜投入等原因,全村平均亩收入低于700元的土地达1500余亩。这些土地主要集中连片分布在4个村民小组。
经过专项清理,村里把1500余亩利用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低下的土地列为制约发展的短板。
转观念谋发展
橄榄河村党总支决定以土地流转方式盘活这1500余亩低产田。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何让他们在土地流转中吃下定心丸?橄榄河村党总支通过进村入户、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给村民讲利弊。
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种植成本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劳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单一。以盘龙寺附近的土地为例,这里的土地贫瘠,历年来,雨季才能种点玉米,每亩年收入只有500元左右。如果把土地流转出去,一方面可以腾出精力搞好大棚蔬菜,同时能优化土壤,此外农闲时还可以过来打工挣钱,可谓好处多。
村两委通过算账、效益比对提高了农户流转土地的主动性,350户村民在认识上由“要我流转”变为“我要流转”。
先试点再推广
农民愿意流转土地了,这一“种子”能否发芽还得靠党组织催发和党员示范带动。
2012年,经村党总支发动,党总支副书记、第三村民小组长刘兴建极力说服村民由村民小组集体承包收回230亩低产山地,率先进行土地流转试点,并许下诺言:“咱们集体土地流转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灌水电费队上出,过年还要分红。”
2014年,试点取得了成功,当地100余户持怀疑态度的村民彻底信服,由此推动土地流转在全村普遍“开花”。
该村推行“支部+协会+农户”模式,让村民享有流转服务。村党总支发动党员袁志超等4户种植大户成立冬枣种植协会,承租流转土地400亩,3年共投入600余万元资金完善了蓄水池、高效节水滴灌设施,建成集种苗育供、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等一体化服务的示范性冬枣种植基地,带动50余户村民加入冬枣种植协会,种植冬枣近100亩,免费享受产供销等生产经营服务。
袁志超算了一笔账,过去这些土地年产值最多500元。现在,种植冬枣,按每亩300株、每株5斤、每斤5元来算,土地亩产值是过去的15倍。
形式多选择多
土地流转涉及村民较多,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橄榄河村两委按照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
统一转包。经村两委组织协调,由承租方与农户签订统一的转包协议,明确基本租金和递增租金,协议签订15-20年。
集体回租。村民效益不高的土地由村集体统一收回经营,并实行递增式租金。截至到2014年,该村4个村民小组低产出的150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全部实现流转。
如今,这些土地共栽种冬枣500亩、芒果300亩、火龙果200亩、葡萄210亩、桑葚120亩,一个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形成。
你经营我分红
小流转促大增收。2014年,该村350户村民土地流转收入达到110万元,仅此一项户均增收3142元;农闲时,村民还能到流转土地的企业、种植协会务工。
壮大村民小组集体收入。2012年来,通过土地集体回租,该村第3村民小组每年实现集体收入9.2万元,集体资金达到10万元就计提“分红”,3年共向148户村民“分红”18万元。2015年,通过召开群众会,公推出1名会计负责集体资金管理,凡超过1000元以上的支出都由村民集体讨论,每月10日定期向村民公开资金收支情况,规范资金管理。
该组300余人参加新农合,每年共计需要近3万元;每年旱季提灌站的电费和人工管理费要2万多,仅此两项就需支出近6万元。而土地流转后,这两笔费用均由集体经济承担。“土地流转不但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还能分红得利,这是村两委为我们办的大好事。”不少村民表示。
新闻推荐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按照《评选认定办法》,审核确认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攀枝花市民营企业50强(2015)”,现将名单公布如下:1攀枝花钢城集团有限公司2四川...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