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塘 特约通讯员 曾仲文
近两年,攀枝花“无臂考生”彭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励志故事被很多人熟知。但也许有人不知道,没有双手的彭超在初中到高中7年的求学路上,身后始终站着一个无私帮助他的“保姆”——张滔。
2008年,12岁的张滔和13岁的彭超就读于米易县第一初级中学校,两人同班同寝室。第一次见面,张滔深受震撼:一个没有双臂的人居然坚持读书而且成绩优秀。
入学第一天起,直到初中毕业,张滔都为彭超挤牙膏、递毛巾、穿衣服、拿本子、换墨水、搬桌子,从未间断。2011年,两人考入攀枝花市七中,开学时,学校同意了张滔提出的请求,他又和彭超同班同寝室。上了高中,离家更远了,周末不能回家,张滔需要为彭超做的更多了:打水、洗澡、洗衣服……2015年高考,复读一年后的两人都传来喜讯,彭超考出了603分,被四川大学录取;张滔考出了604分,被重庆大学录取。
彭超的父亲彭昌富说,彭超高中读书4年,除了复读的一年自己到学校陪读外,洗衣服都需要张滔帮忙。即便是复读这一年,张滔虽然不和彭超同班,但他仍主动帮助彭超。
“看到儿子录取通知书后,我这颗心才算是安稳了,整整一年了。”张滔的母亲甘立学有些激动,“本来张滔去年就拿到了西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家里亲戚都来祝贺过,连9月4号的火车票也买好了的。开学前,他说要去高中学校看望一下老师,结果去了就‘变卦\’了,说考得不理想要复读,当时把我都吓瘫了,咱们这个家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啊!”
这位50岁的淳朴母亲说,后来她想通了,既然儿子觉得考得不理想想复读,作为母亲肯定得支持,那就读吧。今年,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后,张滔才告诉她实情:在学校里见到了彭超,就想留下来再帮他一年,不然没个熟悉的人帮助他,可能成绩提升会不够理想。
提及坚持帮助彭超的经历,张滔很坦然,“最开始就是出于人之常情,到后来就感觉像是照顾自家兄弟一样,没想过其他。”
当谈及他和彭超这对多年好友如今要分开时,张滔说,听说川大会有志愿者照顾彭超,他稍稍放心点。但还是有点担心,毕竟相互之间的默契需要时间培养,不过坚信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变好的。“他在成都,我在重庆,距离不远,虽然我经济上比较困难,但一定会去探望他。”张滔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张滔的善行,也帮助他铸就了人生舞台。这个家住米易县草场乡的大男孩,父亲2011年因车祸受伤,现在打零工,母亲务农,无力支付大学学费。为挣点上大学的费用,张滔今年高考后帮几个初中生补课,“钱挣得不多,但为了上大学,我不能放弃。”该情况经过报道后,社会各界积极援手,让张滔感受到了暖暖的关爱与帮助。
目前,米易县各级启动帮扶措施,为张滔争取到2015年慈善·福彩帮困助学资助资金5000元、临时生活救助3000元、社会渠道资金2000元,共计1万元;通过“圆梦行动”,江苏、成都两位爱心人士承诺给予张滔每年10000元的学费及每月800元的生活费资助。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帮助,现在我已经收到资助款2万多元了,目前读书的费用基本够了,不再接受资助,希望你们去帮助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张滔打算,在开学前到成都去和资助他的姐姐见个面,当面感谢她。谈及以后,张滔说,会认真学习,不辜负社会各界的期望,要竭尽所能地参加志愿服务,将爱心传递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陈军报道)米易县国税局强化作风建设,要求干部职工做到税企征纳“四个贴近”。该局坚持把“服务纳税人,满意在国税”的服务理念贯穿工作始终,在感情上贴近纳税人,经常开展“假如我是纳...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