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城市一角。前 言
实行“二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攀枝花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攀枝花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管理中心作为责任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转”字上破题,在“变”字中找旋律,用绿色诠释着“新”的内涵,“十二”五期间,在建筑节能应用、墙体材料改革、散装水泥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作出了突出贡献。
推散禁现“消灭”粉尘
貌似离我们很远的散装水泥的推广,究竟与大家的生活有怎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一组数据。2016年1——4月,攀枝花市环境空气质量主城区达优14天,达良107天,优良率为100%。横向比较,攀枝花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程度位居全省前列。
这个令人心喜的空气质量背后,一种建筑基础材料——散装水泥功不可没。
散装水泥是指水泥制品不用袋装,直接通过专用设备或容器从工厂运往工地。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则是散装水泥中最重要的两个载体。随着一车车预先在工厂搅拌好的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通过全密闭运输工具,被运送到建设工地直接使用,建设工地的扬尘就被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提前“过滤”“关”了起来,留下清新空气。
“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共计推广散装水泥577.14万吨,较“十一五”期间增加248.66万吨,增长75.7%,散装率由39.71%提高到56.13%。
更令人欣喜的是,散装水泥这一小小建筑基础材料除了为生活在“阳光花城”的人们营造良好空气质量外,还在绿色环保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路上,默默践行,交出一份又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预拌混凝土飞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新增预拌混凝土企业7家,增加生产线13条,推广预拌混凝土1013.13万立方米,较“十一五”期间增加了653.66万立方米,增长181.83%,
预拌砂浆发展势头强劲。“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已推广使用预拌砂浆11.75万吨,规划布局了3个年产30万吨预拌砂浆生产线,现已建成南山工业园区俊源工贸和攀钢冶建联银建材2条生产线。
农村散装水泥推广局面逐步打开。米易县、盐边县及仁和区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已经能够向周边主要乡镇供应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企业正在逐步构建农村代销网点。
建筑披上绿色节能“外衣”
阳光热水、阳光照明……这样能时刻沐浴阳光的生活,在攀枝花早已成为现实。攀枝花市自2008年12月启动建筑节能工作,确定攀枝花市居住建筑执行温和A区标准,公共建筑执行夏热冬暖标准,市散办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验收标准,不断健全完善建筑节能监管制度,形成了闭合的监管机制,并从2013年7月开始全市新建项目实施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自此,免费的阳光沐浴了更多的花城百姓,无限的温暖也流入了更高的城市建筑。
“十二五”期间,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改革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监管措施,落实六项“制度”。即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制,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备案制,节能技术产品备案制,建筑节能专项施工管理制,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制,建筑节能分部工程竣工资料备案制。加大建筑节能施工现场监管力度,着力做好“五到位”。即节能专项技术交底到位、现场节能材料复检到位、样板间节能质量查验到位、节能专项验收到位、节能竣工资料备案到位。强化全过程监管,重点做到“三个抓”。既抓各项节能设计深度是否达到标准规范要求;抓建筑节能现场施工是否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抓建设工程建筑节能竣工备案资料报送是否规范、严谨。
新建民用建筑节能面积不断增加。“十二五”期间,新增节能建筑面积767.42万平方米,2015年新增节能建筑120.92万平方米。
绿色建筑逐步启动。从2015年4月1日起,攀枝花市符合绿色建筑要求的民用建筑已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已建成二星级绿色建筑一个,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通过审查并办理节能备案的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6个,建筑面积16.22万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断推广。“十二五”期间,攀枝花市持续推进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普及应用,推动建筑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自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以来,共完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备案项目56个,建筑面积89.35万平方米,竣工65.05万平方米。
新型墙材代替“秦砖汉瓦”
从2009年遏制实心粘土砖生产到发展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如今,新型墙材已代替“秦砖汉瓦”,发展成为攀枝花市节能减排、低碳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为攀枝花加快建设“中国阳光花城”增添了精彩一笔。
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攀枝花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新型墙材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落实“禁实限粘”、“禁实禁粘”为抓手,以发展、应用新型墙材为重点,积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和磷石膏为主要原料生产各类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墙材产业快速发展,墙改工作成效明显。
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到2015年底,攀枝花市共有墙材生产企业47家,主要分布在仁和区、盐边县和米易县,总产能达到11亿块左右(折标砖),其中新型墙材生产企业有12家,产能为5亿块左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正在逐步向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企业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墙体材料产业结构和行业水平得到明显优化和提升,充分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原材料资源生产新型墙体材料。
禁实禁粘取得实效。2009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农业部联合发文,将攀枝花市列为全国第三批“禁实”城市,要求于2010年底前城区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攀枝花市如期完成了“禁实”任务。“十二五”期间,共计推广新型墙材12.08亿块(折标砖),占墙材总量21.06亿块的57.36%,城区内工程新型墙材使用量达到了80%以上,达到了城区内“限粘禁实”的要求。
新型墙材应用率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攀枝花市基本形成以煤矸石和页岩为原材料的烧结空心砖和烧结多孔砖为主导,利用粉煤灰生产的粉煤灰蒸养砖和加气混凝土砌块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墙材市场应用格局。
政策法规日趋完善。2012年,攀枝花市出台了《攀枝花市民用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管理办法》,为攀枝花市加快发展新型墙材奠定了政策基础,创造了发展机遇。2014年初,市住建局、经信委、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淘汰墙材行业落后产能扶持新型绿色墙材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全市墙材行业转型升级制定了工作步骤。
一、至“十三五”末,攀枝花市散装水泥量达到145万吨/年,散装率为57%。不增加预拌混凝土产能,总产能控制在835万立方米左右。不再增加预拌砂浆产能和预拌砂浆企业数量。
二、按照《攀枝花市绿色建筑行动工作方案》要求,力争建成绿色建筑达到120万平方米,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到20%。
三、达到自保温墙材标准是攀枝花市墙材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建筑弃渣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烧结自保温砖,包括空心砖(砌块)和承重多孔砖(砌块),适度发展具有节能隔音功能的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石膏板材等。
“十三五”展望
(本报记者 江潇)
新闻推荐
本报讯(田德英记者周翼)“我们家的樱桃今年着冻了,还好买了保险,保险公司给我们赔了钱!”近日,米易县白马镇黄草村村民李世海、徐辉拿到今年樱桃的保险金后高兴地说。米易县种植樱桃2万余亩,主...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