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作开展以来,各级各部门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采取多种措施,整合各类资源,为所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贫困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要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脱贫后不返贫,就必须找准“穷根”,通过精准施策、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贫困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发展动力。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接受新技能、新事物能力差,受传统观念束缚而安于现状,发展意识、市场经济意识差,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动力不足,在部分群众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二是科技运用不足,农产品竞争力差。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影响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农民增收的能力有限;特色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性不强,特色产业(如林下种养业)还有待挖掘,农民经济收入仍主要靠零星种养和外出务工。三是基础设施较薄弱,产业发展受限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较差,群众出行不便,农副产品运输困难;水利设施薄弱,沟堰长且渗漏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并且雨季垮塌情况时有发生,修复难度大、费用高,农业生产用水得不到保障。四是自然条件恶劣,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大部分贫困村山高坡陡,土地少且贫瘠,耕作条件差;群众居住分散,社会保障服务难以覆盖,村民住房简陋,卫生习惯较差,易引发疾病、大病;村卫生室设备简陋,缺乏医疗人员,一般疾病需到乡级及以上医院诊治,医疗费用较高,因病致贫现象较为突出。五是封建迷信思想不同程度存在,陈规陋习没有完全破除,迷信活动和婚丧喜庆大操大办浪费钱财,加重了群众经济负担。
针对以上致贫原因,我们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时应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第一,强化智力扶贫,积蓄脱贫致富力量。深入开展政策宣传、咨询等活动,宣传党的扶贫开发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强贫困群众的发展意识,不断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致富”为“我要致富”;强化各种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有针对性地举办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倡导新风正气,狠刹各种歪风邪气,把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到勤劳致富、崇尚科学上来。
第二,强化产业扶贫,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引导贫困地区充分结合资源优势、区域特色,从种植养殖业着手,积极引进新品种,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扩大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培育有条件的农户发展种草养畜,建设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带动其他农户标准化种植养殖,推动“畜—粪—果”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强化设施扶贫,夯实脱贫致富基础。加快实施村、组道路新建和改建工程,着力解决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加强交通安全宣传、监管和防护措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地区交通事故的发生;全力推进农田水利项目建设,解决生产用水困难等实际问题,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助推产业快速发展。
第四,强化民生扶贫,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积极改造村卫生室设施,增配合格村医;做好贫困群众新农合参合工作,减少因病致贫发生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减少重特大疾病的发生率;做好低保评定、大病救助等工作,切实保证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应保尽保,享受到政府兜底政策。
第五,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建强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加大在种植养殖技术能手、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认真开展“三培养”,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开展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积极对接劳务市场,组织好劳务输出,拓宽贫困群众的收入渠道。
新闻推荐
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是扶贫的终极目标 驻米易县草场乡碗厂村工作组组长 廖海燕
不怕今天贫,就怕永远贫;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比贫困和落后更可怕的是贫困代际传递,这是草根之痛,也是庙堂之忧。在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不利因素通过家庭传递给下一代...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