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 杨波)11月16日,来自上海、成都、攀枝花等地的400多名知青来到米易,追忆流金岁月。
“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知青们上山下乡参与建设,为国家建设付出了青春,与米易结下了深厚情谊。
今天,回到青春故地,走在如诗如画的县城,走在现代农业的乡村,知青们用眼、用心感受着米易的巨变。
知青马良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米易曾是攀枝花建设攀钢的粮食基地,只种水稻、蔬菜,现在发展立体农业,品种丰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农村和县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米易的变化浓缩了国家的变化。
王新忠16岁到米易湾丘当知青,负责种蔬菜,一天要挑20多担大粪,种莲花白、莴笋、土豆等。
40多年过去,他说,现在湾丘变化很大,农民的房子由土房变成砖房,宽敞整洁,还通电、通水、通网络。农业种植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采用设施大棚种菜,产量提高很大;同时,还种了很多经济效益高的枇杷、芒果、石榴等水果,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多。
上海知青刘永利告诉记者,40年前,米易县就是一条街,从火车站出来,最多二十分钟就走完。两边是矮房子,最高才三四层楼。现在环境优美,到处是公园,加上蓝天白云、阳光,吸引了许多外地人过来,变成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
一月枇杷黄,四月樱桃红,五月葡萄熟,八月到年底还有枇杷、火龙果……米易的蓝天让人心醉,米易的阳光让人留恋。
负责活动组织的攀枝花市康乐协会理事长说,知青来自全国各地,这次回到米易,忆往昔青春,大家感触很深,将会把今天瓜果飘香、宜业宜居的米易的故事带回故乡,带到远方。
新闻推荐
□张永康一条大船,泊在距米易县城34公里的崇山峻岭,用船来比喻普威的地形地貌,无疑是最生动,最贴切的。今年的春...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