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卿
8月,在仁和区“8·30”地震受灾的地方,一幢幢喜气洋洋的小楼房拔地而起,见证着灾后重建的农家新变化;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绽放开来,笑脸的背后是灾区群众的幸福生活;一幢幢安全牢固的校舍岿然挺立,孕育着孩子们最美丽的梦想……
3年来,仁和区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推动全区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3年来,21万仁和群众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积极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谱写出生活新篇章。
农家生活新变化
“葡萄好销得很,昨天摘的200斤全都卖完了。”8月16日,在仁和区平地镇平地村,村民起机培正在自家的葡萄地边转悠。看着乐呵呵的起机培,难以想象,在三年前的“8·30”地震中,他家6间房屋严重损毁,全家人住在临时安置房里。
“建新房!”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起机培没有惊慌失措,反而坚定着自己的信念:地震震垮的只是房屋,震不垮的是坚强意志。
同时,村干部们带来的消息让他兴奋不已:受灾农户可享受最高5万元、最长期限3年的信贷政策,在3年内清偿贷款的实行财政贴息。这样的政策让起机培重建房屋的资金压力减小不少。
2008年底,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政府的政策支持,起机培拿出家中4.8万元积蓄,找亲戚借了5万元,再加上政府补助的2.2万元,开始新建房屋。2009年底,全家人都住上了一楼一底的小洋房,同时还添置了新家具。
仁和区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使灾区群众逐渐适应新环境、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让物质重建与构建精神家园同步向前。
在仁和地震灾区,像起机培一样,受灾群众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生活的希望,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着心中的明天。
产业发展新气象
地震震不垮仁和,更激发了灾区群众在逆境中谋发展的动力。2009年,起机培在原有1.5亩葡萄地的基础上又种植了2.5亩葡萄;2011年,起机培又栽种了5亩地的烤烟,种了约7亩地的板栗,还养了1头水牛、2头猪和40多只鸡。
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村民陈有强在地震之后,一边忙着恢复生产,一边唱起了“高调”——在原有110余亩芒果地的基础上又种了2亩芒果。如今,陈有强还盘算着再多种些芒果,同时进一步完善水池等基础设施。
起机培、陈有强谋发展的信心离不开仁和区农业发展的大背景。“8·30”地震后,仁和区立即开展农业基础设施恢复和建设,通过对芒果、石榴、烤烟、畜牧业等特色农业的政策扶持和争取上级农业开发等项目支持,扩大特色农业的种植规模和质量,同时,通过与市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增添农民致富增收的本领。
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也不甘落后。2009年,仁和区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这无疑又给仁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振兴产业又打了一剂“强心针”。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十一五”末,仁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02亿元,实现“双百亿”目标。
校园孕育新希望
在全面推进灾后住房重建,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仁和区还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
“现在新校园已经全部投入使用,1000多名学生在这里上学更加安全。”在大田镇,谈起新学校,大田中学校长倪玉春显得十分自豪。在大田中学校园里,一幢蓝白相间的综合楼和一栋红白相间的学生宿舍楼拔地而起,遥相对应。
就在三年前,就在此地,这所学校在地震中受损严重,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成为危房,受损建筑面积达13500多平方米。全校初一和初二的700余名学生在这里经历了一场终生难忘的“大转移”,被迫离开这个熟悉的校园,异地就学。
大田中学仅是仁和区因地震而受灾的学校的一个缩影。“8·30”地震后,经过排查,全区共有66所学校的校舍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有裂痕的房屋682间,受损建筑面积达28170平方米,8100名学生上学受阻。
地震挡住了孩子们进入校园的脚步,却挡不住仁和区教育灾后恢复重建的步伐。“教育不仅关系孩子的成长,寄托着整个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在灾后重建中,为了能让孩子们尽早上学,仁和区按照“政府主导、事业主体、多方筹资”的原则,优先安排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严格执行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截至2010年底,仁和区教育灾后恢复重建所涉及的20所中小学60个单体项目已经全面完成,因地震而上学受阻的莘莘学子在安全舒适的校园中放飞自己的梦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荣裴)8月26日,记者从市电业局获悉,攀枝花市已于近日安装完成首个电网输电线路微风振动在线监测装置终端设备并正式投入运行。该系统将进一步提高攀枝花电网的监测水平,提高线路运行安全...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