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晏洁
傍晚时分,竹湖园内二胡、唢呐、小提琴、笛子等各种乐器交相呼应,琴瑟和谐。一片树林下,男女老少们正精彩演奏着《创业歌》《攀枝花是个好地方》等自编曲目,其乐融融。
白发老翁,吹起唢呐来有板有眼,气定神闲。阵阵高亢明亮的唢呐声,让人心生几分敬意。“珍藏了20多年的唢呐总算派上了用场。”老人说,现在上台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要用自己的歌曲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和谐攀枝花。
“办”与“管”——
从“呆板”到“灵动”
7月28日18时许,仁和区中坝乡团山村,鼓声清脆。数十位中年妇女头戴花饰、身着彩衣、脚穿舞鞋,敲打起腰鼓,韵味十足。
“腰鼓队成立2年多了,每月要活动10几次。”25岁的李兴菊身着回族服装,指挥起来活力四射。2009年,从小就喜欢艺术的李兴菊成了村里的文体活动指导员。按照规定,她组织当地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每月可领取400元的补助及100元的活动经费。
“虽说我们38人的平均年龄为53岁,可大家跳起舞来,一点都不显老!”李兴菊说,现在有场地了,除了打腰鼓外,大家还会跳一些民族舞蹈。
和团山村一样,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攀枝花市变“办文化”为“管文化”,过去五年,全市352个行政村不仅全部建起了文体活动阵地,而且配备了文体活动指导员。如今,一个个活跃在村庄的歌舞队、剧团,为乡村的夜晚增添了不少亮色。
在专业艺术团体改革方面,2008年,攀枝花市将原市歌舞剧团、市川剧团、市京剧团等市属专业剧团整合为攀枝花市艺术剧院。通过不断改革发展,2010年,攀枝花市艺术剧院共完成各项剧目和节目228个,实现各类收益349万元,年艺术生产力和演出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原3个团的总量高6~7倍和3~4倍。
“送”与“种”——从“输血”到“造血”
7月28日,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农村书屋”里,10余位村民或端坐捧读,或弯腰搜寻,或办理借阅。四壁书柜中摆放着生活类、科技类、综合类、少儿类、计生类等书籍。
“农忙时大家干农活,闲时都会来这里坐坐。”管理员黄明芳说,书屋每周星期一、三、五对村民开放。
翻开厚厚的借阅记录,记者发现生活类、农业科技类书籍是当地农户关注的重点。“按规定,每人每次最多只能借5本。只要他们有合理的借阅需求,我都会尽量满足。”黄明芳说,书屋开张2年多时间里,村里最“厉害”的农户一周能读完7本杂志。
捧起书本,带着问题学知识、抓“药方”。两年多的时间里,倪兴友、吴文琼已成为村里的“种植能手”和“养生专家”。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3日,科研人员在观察火龙果长势。市农林科研院自2008年引种火龙果来,通过不断筛选,基本上选育出适合攀枝花推广种植的品种。(本报记者宋俊康摄)...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