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区,新产业,新园区,新集群——在东区,从城东到城西,从江南到江北,从城市到农村,这些“新”令人难忘,让人振奋!
建新城,谋新局,铺新路,攀新高——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努力建设区域经济高地,36万东区人众志成城!
2007年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定“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全省工作基本思路,明确提出把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战略重点。今年7月,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更加主动有为地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的势头,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省委、省政府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思路指导下,东区乘势而上,将“两化”互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正确处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统筹产业发展和城镇布局,打造新型产业和现代城市的综合体,依托产业园区,积极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两化互动,走出了一条符合东区实际的发展之路——
理念——
提质增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8月1日,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流沙坡园,攀枝花鼎好太阳能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装配车间里,工人们正认真地拼装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电池板。“这批电池板将用于炳三区的路灯照明。”该公司负责人黄婉说。
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此带动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是东区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众多举措之一。
近年来,在促进地方工业发展中,东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存量上调结构、增量上强实力,立足于提质增效,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统揽工业强区战略,以产业集群为龙头,重点项目为支撑,招商引资为抓手,工业园区为载体,地企协作为依托,引进优势项目,催生新兴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在产业攻坚、结构调整、产能释放、地企协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东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构建更加协调的产业架构,是东区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首要之举。
东区以加快推进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把结构调整与产业攻坚和产能释放进行有机结合,推进集约发展、精品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根据省、市“7+3”和“6+2”产业规划,立足优势资源和区位条件,进一步明晰了东区产业发展方向,在提升优化钢铁、洗选、冶金辅料、耐火材料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钢铁钒钛、机械制造、都市型工业、静脉产业4个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和太阳能2个新兴产业,形成“4+2”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结构更加清晰,发展方向更加明确。2010年底,“4+2”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0.8亿元,占区属经济的 60%,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明显。
潜力巨大的重点项目是新型工业化的助推器。东区强化项目带动作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出台了《加强重点项目工作实施意见》、各年度重点项目责任制及其配套奖惩办法,创新实施了重点项目“五个一”责任机制和保证金制度,搭建了全区重点项目网上信息平台,将重点项目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同时,进一步强化工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利用西博会、珠洽会、东盟合作洽谈会等大型招商会议,推荐项目,形成了市场运作、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吸引了大批提升发展质量和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入驻。
在重大项目的推动下,东区工业经济迸发出勃勃生机——
在钢铁产业领域,随着攀钢尖山采场露天转地下开采工程新建规模200万吨地下矿山,朱兰采场开拓运输系统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东区矿石采选能力进一步提升;攀阳钒钛煤基直接还原铁中试线、攀钢炼铁厂烧结系统技术改造等项目的实施,标志着东区钢铁冶炼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新装备改造传统钢铁冶炼工艺又迈上了新的台阶;以攀钢炼钢厂板坯精炼系统改造、100m钢轨扩能改造工程、攀钢钒热连轧改造项目、宏冶线材40万吨高速线材、宇泰轧钢高速线材、银山冷轧二期技改等为代表的钢铁延伸加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东区钢铁加工正逐步向产业链下端延伸;以钢城集团新型冶金辅料生产线技改项目、顺藤集团耐火材料技改等为代表的冶辅材料项目顺利推进,彰显了东区冶辅材料生产的逐步壮大。
在钒钛产业领域,攀宏钒制品厂扩能改造工程、鼎星钛业二期技改等项目扎实开展,东区钒钛初级产品产能进一步提升;随着钛锭及钛材精密铸造生产线建设,金勇公司80、90钛铁试验线建成、攀研科技纳米钛白技改、攀研科技钒氮合金生产技改、柱宇钒钛高钒铁生产线等项目的实施,东区钒钛产业已由初级产品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延伸。
在机械制造行业,南辉科技渣浆泵生产、凭德机械加工、中汇高性能专业铸件生产线、力天工贸技改、聚鑫工贸结构件项目稳步实施,东区机械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制造水平、制造能力逐步提升。在都市服务型工业方面,嘉阳电器、红蜻蜓蛋糕世界、三星级屠宰场项目、冰点公司富氧水生产线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静脉产业茁壮成长,攀化科技、东源锌业、雅鑫颜料、顺德亿瓦斯泥综合利用技改项目陆续完成,企业规模日益壮大,钢企钒渣生产线(含钒弃渣综合利用)项目已近尾声。
此外,在新兴产业方面,以鑫利医药饮片加工及配送中心项目为代表的生物产业项目已建成投产,以金勇公司太阳能应用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LED系列灯具及屋顶电站项目,鼎好太阳能电池组件、大唐太阳能光伏发电、钢城机电120兆瓦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线等为代表的太阳能综合利用项目顺利推进。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东区共安排重点工业项目75个,计划投资71.0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8.10亿元;全区共引进工业项目91个,总投资108.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7.6亿元。
放大产业集群效益,是东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又一张王牌。
东区把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依托重点骨干企业整合带动产业链条,促进工业经济集中集聚发展。全面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一区三园”建设,累计投资近3.5亿元用于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高粱坪排洪管道、中心大道建设、110KVA变电站、加压泵站已竣工投入使用,一批土地整理项目已完工,锦利公司至桐雅公路连接线已开工建设,高新路至钛白路连接线工程项目已委托设计,现三大园区的水、电、路、通讯及场平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整,园区管理有序推进,园区工业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10年底,攀枝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入驻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2010年共实现产值61.5亿元,增加值20.4亿元,税收9420.2万元。园区被省政府列入“1525”工程重点建设园区,正在积极申报省级园区。“百亿产业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园区已成为地方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新型工业化之路为东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2010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工业化率达到68.05%;完成区属地方规上工业增加值34.72亿元,比2005年增长531.3%,年均增长39.7%。截至“十一五”末,东区已初步形成了以钢铁、钒钛、冶辅材料、采选矿、都市型工业、建材、化工等主要行业为支撑的地方工业体系。企业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地方工业企业的总户数已近290户,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已由2005年的30户增加至93户,其中年产值上亿元企业32户;区属规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能耗连年递减幅度在6%以上。企业产品升级步伐加快,直接还原铁、钛铁、钛锭、五氧化二钒、钒铁、纳米二氧化钛、氮化钒、高钛型石油压裂支撑剂等产品生产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模式——
中心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家住密地二社村民集中居住区的佘世良每天吃完晚饭后,总爱到楼下的小广场上锻炼身体。“半年前,我们一家还住在旧房里,现在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而且周围的环境一点儿都不比那些城里的生活小区差,安逸得很!”自2010年11月底搬进新居后,佘世良一家至今仍沉浸在迁居的喜悦中。
走进密地二社村民集中居住区,绿树掩映中矗立着5栋崭新的楼房,配套的休闲小广场及其它附属设施一应俱全,优美整洁的环境、井然有序的生活,让当地群众尽享住有所居的实惠。
居住环境变好了,房子越来越漂亮了,街道更加整洁了,城乡建设管理规范有序了……这是东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东区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立足中心城区实际,创新发展模式,全面加强城区规划工作,着力构建科学的城镇体系,以完善的城市配套和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结合全市城市总体规划第六次修编,东区编制完成了瓜子坪、弄弄坪、炳草岗、501电厂至五十四片区等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为契机,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和“三打破、三提高”的要求,对农村新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全面启动阿署达村、攀枝花村六社、攀枝花村一、二社、沙坝村一、二社、密地村二社和密地村四社等6个村民集中居住区新村建设项目,计划投入资金4.099亿元,新建村民住房1375套,建筑面积18.99万平方米。目前,密地村二社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共集中安置村民172户;阿署达村民集中居住区(第一期)建设项目已完成全部22栋88套房屋主体建设及房屋外墙抹灰、门窗制安等工程;攀枝花村六社村民集中居住区已完成全部214套房屋的主体及外装饰工程;其它新村项目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稳步推进中,预计到2013年主体工程可全部完成。银江镇近郊农村已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东区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功能。“十一五”期间,东区城区主干道总里程比“十五”末增加9.3公里。渡口大桥、渡口桥南立交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竣工投入使用;累计投入1882万元实施了44条小区道路路面、人行道的改造,改造道路长度共计约20.679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2座、公厕15座;改造老旧煤气管网41.7公里投入4000余万元;拆除违章建筑41万平方米,加快了银江镇道路、农贸市场、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绿地16.6万平方米,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2006年以来,全区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累计达到251.1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7.85%。城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等众多城市名片被东区收入囊中。
在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东区重点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东区将2011年确定为“城市建设年”,着眼于区位优势,着力于谋划布局,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城市建设专家作顾问,对城市进行了“一核辐射、三圈集聚、一带拉动和五区发展的功能分区”科学定位,努力建设辐射川滇交界的区域性商务中心区。在新区开发方面,按照“规划科学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以炳三区为核心,向炳四区拓展,积极打造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功能完善的新城区。强力推动东区行政中心、东区法院和检察院办公用房等新区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攀枝花体育公园、金海开元名都大酒店、三森美居购物综合商场等三产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炳四区1700亩土地的开发储备工作。在旧城改造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平稳有序、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做到改造一片旧城,繁荣一片经济,畅通一片交通,美化一片环境。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东区切实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广泛开展环境治理群众性主题宣传活动,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122支。结合辖区实际,全面推进风貌塑造、花城景观打造、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投入专项经费,在辖区主次干道、社区、广场等因地制宜种植三角梅、黄花、夹竹桃、小叶榕等花草植物12万株,新增绿地面积3.9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片”相结合的景观布局。按照“一个达标、三个率先、四个到位”的要求,东区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阿署达等6个省级“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村庄”建设。倮果旅游一条街风貌特色塑造正在全面推进,弄弄沟村、双龙滩村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以改善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城市区绿化,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和“环境友好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洁净、生态、细胞”工程。仅2010年,该区就累计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6988.3万元,立面清洗30万平方米,粉刷42.6万平方米,硬化乡村道路49.3公里,清除积存垃圾1.2万吨。如今,东区城区路灯、广告、店招等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推进,重要节点、标志建筑、主要道路的景观打造全面完成;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网格化管理模式基本建立,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好蓝图正在东区变为现实。
新型城镇化的扎实举措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2010年末,东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407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46元,年均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73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90元,年均增加674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人群应保尽保。2006年以来,累计投入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经费3.3亿元,实施民生工程134项,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探索——
双翼齐飞的“两化”互动之路
“十一五”时期,东区工业化率达到68.05%,城镇化率达到97.97%。按照经济规律,东区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双加速时期。主动有为地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成为东区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此,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在东区渐渐成型: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加强产城统筹,重点围绕产业园区、产业聚集、产业新城三个层次,推进产城互动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加强管理统筹,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就业促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建立与“两化”互动相匹配的社会管理体系。
为此,东区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努力方向:围绕全市“四个倾力打造”战略部署,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构建“高端时尚商务区、阳光花城宜居区、新型工业示范区、城乡统筹引领区、平安和谐幸福区”,努力把东区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整洁、人民生活富裕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区。
在构建新型工业示范区方面,东区将以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和“国家级钒钛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为契机,坚持“4+2”工业发展模式,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切入点,调整工业空间布局,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优势产业规模化。以攀钢集团公司为龙头,培育2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培育3家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地方工业企业,区属地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亿元以上。
在构建城乡统筹引领区方面,东区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实践统筹发展机制和模式,整合城乡资源,统筹城乡规划、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差别,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同时,在优化产城布局上,东区将坚持统筹规划建设。对区域土地、城镇空间、功能、产业、环保进行统筹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到哪里,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就发展到哪里,让工业化扎根于城镇化、城镇化服务于工业化。在增强产城功能上,坚持统筹管理服务。将园区社会功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在夯实产城基础上,坚持统筹要素保障。
此外,东区还将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着眼点,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政府职能转变,突出社会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效率,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两化互动促发展,双翼齐飞天地宽。一路行来,东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所有数据和现实,所有嬗变和跨越,都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活力新东区。站在“十二五”的开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两化互动的深入推进,东区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新闻推荐
攀枝花党政代表团赴丽江考察 张剡和良辉出席座谈会并就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本报丽江5日电(记者陈旭耀文/图)8月5日,攀枝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剡率领市党政代表团前往云南省丽江市进行考察,并与丽江市党政领导座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推进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